标签:
杂谈 |
兰石重装无疑已经成为A股市场新的“符号性”公司。自10月9日上市至本周四无法封住涨停,股价从发行价的1.68元,上涨到最高的23.5元(周五跌停),涨幅近13倍。在监管层“限炒新令”出台两年多(中间还不断“升级”)之后,新股的连涨记录被推升到了似乎是“空前”而且也可能是“绝后”的24个。
看起来市场各方都是一付愤愤然的样子(应该是除了中签者),认为如此疯狂炒法,监管层若再想不出好办法对付,新股炒作的影响将极其恶劣,大有“股将不股”的意味。不过,如果将此事放在新股上市史上看,刚才所说的“空前”和“绝后”,实际均不值一哂。1998年3月底上市的华神集团(发行价1.8元),上市首日最高价达到了61.01元,收市价则是39.57元,上市首日收盘的涨幅达到令人咋舌的38倍,而类似的个股并非独此一家。上市首日达到20倍以上涨幅的,史上不下15家,主要都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可见,“空前”一说,需要有个界定语,就是“限炒新令”之后。
以笔者在两年前“限炒新令”出台时的见解,其实眼下新股上市后的表现,一点也不让人惊诧。兰石重装的24涨停,也绝不会是“绝后”的事情,除非接下来真的取消了涨跌幅限制的交易机制。
翻翻本栏旧文章,在2012年限炒新令刚刚出台时,笔者就认为这是股市监管中最常见的“锯箭法”之一种,稍为用脚思考一下,就知道“炒作者”只要将炒新时间稍微押后就OK,除了兰石重装之外,今年以来上市的新股,走的都是一样的路子,只不过是涨停板的数量不一样而已。
一直以来,笔者认为A股炒新的问题,原因并不在新股本身,而是整个市场存在的整体缺陷问题。上市公司的“投机”和信息不透明,投资人对个股的定价难以把握,“价格发现”、“资源配置”之类的词语,也就只能躺在教科书上,于A股投资很难起作用。一波行情中,“同向波动率”非常之高,表明的正是市场难以分辨出公司的好坏,最终只能让大部分股票在一波行情中“太公分猪肉”。新股受欢迎,一方面在于丑媳妇尚未见公婆,另一方面募集的资金刚刚到手,存在无限可能性,且业绩变脸之虞不会那么快就出现。一张白纸,正可发挥参与者的无限想象力。
实际上,目前在新股上市中的各种抑制措施,应该是与“市场化”相悖的措施,更与未来的注册制风马牛不相及。兰石重装最终的下跌,需要各方去围追堵截最后才出现“股价反转”,给人的感觉是最终还是要有形之手出手才能搞定。见势不妙,堵而不疏,正是A股常见的监管特色。
沪港通下周一正式开通,没有新股发行种种烦恼的香港股市,是如何做到的?不知道我们的监管层愿不愿意学学。
看起来市场各方都是一付愤愤然的样子(应该是除了中签者),认为如此疯狂炒法,监管层若再想不出好办法对付,新股炒作的影响将极其恶劣,大有“股将不股”的意味。不过,如果将此事放在新股上市史上看,刚才所说的“空前”和“绝后”,实际均不值一哂。1998年3月底上市的华神集团(发行价1.8元),上市首日最高价达到了61.01元,收市价则是39.57元,上市首日收盘的涨幅达到令人咋舌的38倍,而类似的个股并非独此一家。上市首日达到20倍以上涨幅的,史上不下15家,主要都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可见,“空前”一说,需要有个界定语,就是“限炒新令”之后。
以笔者在两年前“限炒新令”出台时的见解,其实眼下新股上市后的表现,一点也不让人惊诧。兰石重装的24涨停,也绝不会是“绝后”的事情,除非接下来真的取消了涨跌幅限制的交易机制。
翻翻本栏旧文章,在2012年限炒新令刚刚出台时,笔者就认为这是股市监管中最常见的“锯箭法”之一种,稍为用脚思考一下,就知道“炒作者”只要将炒新时间稍微押后就OK,除了兰石重装之外,今年以来上市的新股,走的都是一样的路子,只不过是涨停板的数量不一样而已。
一直以来,笔者认为A股炒新的问题,原因并不在新股本身,而是整个市场存在的整体缺陷问题。上市公司的“投机”和信息不透明,投资人对个股的定价难以把握,“价格发现”、“资源配置”之类的词语,也就只能躺在教科书上,于A股投资很难起作用。一波行情中,“同向波动率”非常之高,表明的正是市场难以分辨出公司的好坏,最终只能让大部分股票在一波行情中“太公分猪肉”。新股受欢迎,一方面在于丑媳妇尚未见公婆,另一方面募集的资金刚刚到手,存在无限可能性,且业绩变脸之虞不会那么快就出现。一张白纸,正可发挥参与者的无限想象力。
实际上,目前在新股上市中的各种抑制措施,应该是与“市场化”相悖的措施,更与未来的注册制风马牛不相及。兰石重装最终的下跌,需要各方去围追堵截最后才出现“股价反转”,给人的感觉是最终还是要有形之手出手才能搞定。见势不妙,堵而不疏,正是A股常见的监管特色。
沪港通下周一正式开通,没有新股发行种种烦恼的香港股市,是如何做到的?不知道我们的监管层愿不愿意学学。
前一篇:风格转换意味着什么
后一篇:港股通不怕“见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