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风格转换极为明显,市场的普涨格局也如本栏上周二所说的“暂告一段落”,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倒转过来就是“普跌格局”有所抬头。这是暂时现象、还是未来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值得有心人好好思考。
拿近段的数据说一下。同花顺的统计显示,上月24日至本月的3日,7个交易日里每天两市的上涨家数都没有低于1000家的,10月28日和29日连续两天达到顶峰,上涨家数分别达到2376家和2037家(目前两市共有2584家上市公司),对应的下跌家数分别只有42家和311家。在本栏认为“普涨格局暂告一段落”之后,除了11月10日和12日两天在反弹过程中出现普涨之外,涨跌家数的统计数据基本上正好倒了过来,即渐渐地变成跌多涨少了。而同时的上涨指数却成振荡上行的格局。创业板指和中小板指则给人以“日落西山”的感觉,以创业板为例,涨跌数据中下跌家数在本周二和周四均超过300家(目前总家数349家)不仅普跌且跌幅在短期内均十分惊人。
这样的盘面,估计让赚了指数不赚钱者成为普遍现象,也让投资者腾挪的冲动越来越强烈。本栏对中小盘股的下跌有所预期,但如此跌法则远超意料。
沪港通下周一正式面世,其里程碑意义不容置喙。别的不说,先进投资理念的冲击,估计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只是先进理念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笔者觉得不可高估太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QFII的实施已经给予启示,从公开资料看,QFII的投资理念确实比较连贯,持有绩优蓝筹股就不会随意去跟风市场热点,而国内机构则依然见风使舵,热点在哪就到哪,并赢得“大散户”的美称。香港成熟投资理念能否撼动A股近20年形成的投机风气,暂时还真不敢寄予厚望,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已是善莫大焉。
所以,面对市场如火如荼的风格转换,笔者暂时的判断是不会长远。大盘指标股无疑是被当做“沪港通概念”狂炒一通,虽然可以理解为“价值回归”,但一旦破净股被消灭得差不多之后,其吸金过大的劣势就将暴露无遗,而跷跷板效应显示的是市场资金的捉襟见肘,要推动“二”的行情,就需要小盘股那边不断下跌来达成,这能长久得了吗?
虽然眼下热点在大盘股,长远而言也渐渐要转向重视估值的作用,但笔者觉得短期也不可忽略小盘股可能一触即发的反弹,要走人,也应该等其反弹之后再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