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对于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股市开放,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从一开始市场就存在分歧。不过,本栏所指出的投资者将这一事件“题材化”之后,单方面看多的人似乎渐渐地成了主流,甚至是,多空双方利用这一“题材”作为博弈筹码的迹象也渐渐明显起来。
时间进入10月份,关于沪港通推迟的传闻以及澄清这一传闻的消息就不时交替出现。而二级市场似乎也有跟着波动的迹象:一说推迟,大盘就有犹豫情绪出现;一旦澄清,则投资人似乎心头大石落下。从这种市场表现看,沪港通的推出几乎与利好等同起来了。
从长远看,沪港通对A股的利多作用是毫无疑义的,不过要有一些前提条件。之前我们强调最多的是“见贤思齐”:从制度建设到监管思路,从市场运行到投资理念,都能向成熟的香港市场认真学习和借鉴,改掉目前备受投资人诟病的只强调融资、过度强调规模等方面的弊端,使得股市不至于总给一般投资者以“人憎鬼厌”的感觉。
不过,互相融合也许会有个较为曲折的过程,期间究竟会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谁也无法预计。沪港通因两地市场文化的差别,实际上在对待这一“题材”上的表现也大为不同,A股渐渐统一为牛眼看待,港股市场则似乎不当一回事,在热闹一阵之后随全球股市的走弱以及自身突发事件的影响而连续暴跌。两地股市的互通,其目标毫无疑问的是双赢,但目标能否实现,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但是,由于这是股票市场,涉及到众多的投资者,可以想象得到的是,像前几年那样疯狂融资而导致股市跌跌不休还拒不承认而同时港股仍在正常运行的时候,A股资金的流动,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也许有了这样的想象,在沪港通落地之后,A股将会择善而事,杜绝想象中的这种事情发生,这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一个巨大的利好。只是,笔者一直觉得,A股的问题有时候并不出在股市本身,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看得见的手,这给市场带来的,往往就是系统性的风险。
A股的开放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沪港通只是初次试水,照惯例一开始其试水成功的可能性将远大于失败的可能性。只是A股市场各个方面应借此契机攀上一个新台阶,否则,投资者在短线题材兑现可能出现“见光死”之后,沪港通长远利好作用也可能要大打折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