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行情高位振荡,其中解释得最让人“胆战心惊”的是最近宏观数据不佳。周二指数在周一中阴线的阴影下却能返身向上(沪指重回2300点之上,创业板指则直接收复阴线),凭借的似乎也是汇丰PMI预览值的好于预期(预期50,初值却为50.5,不跌反涨),这更印证了宏观数据的“威力”。不过,本栏依然坚持是新股集中发行和长假效应导致市场波动加剧的观点。
原因并不复杂,数据反应的是过去,属于相对静态,如同上市公司的静态市盈率,有参考价值,但不一定有决定性意义。更进一步地,“新常态”所表明的是一种对待宏观调控的战略,以往我们过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日子,见得最多的就是水和面的关系(经济刚刚有所调整,铁公基立即出动,用政府投资去拼命托住经济的虚假繁荣),因此不免对眼下的微刺激政策,总感觉很不过瘾,甚至还常常会对经济数据的下滑出现过敏反应。其实,经济政策的相对稳健,两条红线的划定(GDP下限、失业率上限),用市场化方式进行调控,对经济渡过转型时期,是最合适的了。
在管理层对经济发展环境的认识极为清醒且控制力依然强大的情况下,失速之说感觉有点言过其实。尽管经济要真正实现转型升级需要付出艰难的努力,期间也不免会有曲折和反复,但只要市场能在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有形之手还在随意拿捏,就已经算是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市场中的人们如何去适应和调整自己心态的问题了。
笔者觉得,面对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市场分析人士以前诟病的总是“关系不密切”——GDP全球增速第一,股市行情却熊霸全球——但分析中又不得不拿这个来作为预测的依据,这就形成了尴尬的悖论。这一次有机构又以“失速”来预测后市行情的不妙,其实正是这个悖论的延续。
过去的A股行情总是无法以常理来判断,这一点目前也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有形之手的“功劳”。由此,市场才有“改革红利”的热切期盼。尽管节前行情仍将在新股发行和节日效应中振荡不已,但相信“痛定思痛”后的市场规范和发展,仍会给未来带来一些值得期待的“红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