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经济基本面在频频微调的情况下终于让市场见到了曙光,虽然眼下的复苏依然感觉缓慢,但这正是本栏所乐见的:改变经济调控的方式,让其走在更加理性的轨道上,而不是事先有些麻木、事中又病急乱投医、事后空余后悔甚至傻眼的恶性循环上。实际上,遵循自然规律,多点耐心和信心,不要人为追求某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对经济的伤害,才是尽可能小的路径。
A股前几年的大幅波动,与经济调控手段的过激不无关系。而近年来低迷状况的持续,让投资者总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正隐含了为之前的“过激”还债的意思。如今,随着经济调控的温和且见效,也许,经济重新步入正轨,A股在这一大背景下重新出发,也“正当其时”了。
虽然今年“五不穷”、“六不绝”,因而“七翻身”之说也就变得极为牵强。但“穷”和“绝”,实际上已经在A股长期存在,并非五月或者六月的事情,因而“翻身”也早已是A股未来应有之义,不一定就要定在七月。其实,放眼这几年的全球股市,熊市的始作俑者——美股已是迭创历史新高,至今仍未停歇;债务危机导致全球股市被“落井下石”的欧洲股市也已经毫不客气地跟随美股绝尘而去。只有A股,外患之后,内忧常在,而踽踽独行于全球牛市之外。
因而,以全球作为背景来看,尽管我们可以调侃A股是全球股市中的一朵奇葩,但毕竟其“股”字还在,一些基本的规律,即使常被人为扭曲,也终会发生作用。所谓“下跌是最大利好”,目前的A股估值足够低,也就意味着迟早会有“价值回归”的一天,只不过行情的走好,需要一定的契机。
股市的低迷可以有无数个的理由,而且当低迷一直走在恶性循环的路上时,那些理由还具有自我强化的功能,A股正是这方面的典型(这方面我们以前有过总结,比如投资者总在外患和内忧中来回纠缠,带着有色眼镜,看到的就不再是原色)。而扭转这方面的心结,需要一个过程。
这就意味着美好的“七翻身”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信心的低迷也不是一波上涨行情就可以医治得了的,需要一波三折的上涨“强化”才能渐渐让灰色的心回归暖色。而对于政策市特征依然较强的A股来说,治愈政策的“多动症”,才是牛市行情能走多远的关键。
前一篇:行情走好有赖增量资金
后一篇:资金“可入市”何止10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