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打新波动规律
(2014-07-22 09:46:46)
标签:
股票 |
由于将有11只新股发行,本周被市场人士称为“打新周”。本栏月初关于“谨防打新引发市场波动”的提醒在近日又有所体现,当上证指数7月16日面临方向选择时,又是新股发行的消息让指数跳低向下,与上一次6月16日之后的“暴跌”如出一辙。尽管这一次下跌的幅度还不算太大,持续性也似乎不强,然而接下来的两个交易日会不会有更大的波动,尚需观察。
这一切均是由于新股发行中市值配售加预交款,以及入场的新增资金不够多所共同造成的。道理我们已经解释过,并给出一个“淘金者与卖水者关系”的思路:投资者在中签艰难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根据新股发行导致的市场波动节奏投机一把,如在公布新股发行当天先抛掉,然后等市场打新的时候择机介入,等待打新资金回流时赚点差价。
这一战术是否成功,从小的方面说,一是要看新股发行节奏,新股发行不是应接不暇的,就可以考虑参与。以目前集中发行的节奏看,这一战术应该是可行的。新股发行时资金的抽离,导致了市场水位有所降低;打新资金解冻之后,由于下次又有打新市值的要求,资金只得又返身入市,市场因此又有所回暖,所以一般而言,“低吸”之后可以“高抛”。二则要看发行的是什么新股,以便选择介入的标的。由于一些新股的辐射力强,其上市后的涨停涨停再涨停,不免引领相同概念的个股有所异动。
当然,从大的方面看,则需要股市基本面不能出现太大的变动。如今市场主流对下半年的经济基本面相对抱乐观态度的多,但如果有新的“黑天鹅事件”出现,则这种战术将可能即刻碎为齑粉,毕竟,在市场行情向弱的情况下,IPO又将成为众矢之的——这一问题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改变的迹象。
已有不少市场人士提出应取消预交款打新的规定,笔者也持这种态度。其实,实施这种“市值配售+现金交款”的“改良”新政,有点“为创新而创新”的味道。历史上的市值配售并不成功,加上预交款就能成功吗?不免令人生疑。也许,市值配售确实可以吸引增量资金为取得市值而进场,但其前提是,市值不会因行情下跌而缩水,一旦市值难以维持,则一切的良好愿望,又将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