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市公司如何“导演”股市投机

(2014-07-17 09:27:56)

  从“导演”的目标上分,则有高低之别,高者与上述期限中的“长期”可以“搭配”。这在“绩优成长”公司中较常见。据说,这种公司运用数据营造了绩优成长的蓝筹形象之后,在某一适当的年份,找到适当的理由,就会用“巨亏”来撇账——将子虚乌有的那些数据给对冲掉,是否真的如此,笔者不敢妄判。但现实中确实有不少绩优公司会在某一年的年报中突然出现业绩巨亏,而紧接着的一季报则又恢复赢利。

  上市公司如此作为,或许通过适当调节,平衡大小年的业绩和利润,或许让业绩与融资需要相匹配,将“绩优”用在刀刃上。前者可以显示经营者的进取精神和稳健作风,经过几年的印证,而成就为著名企业家。后者则可以与期限中的“短期”相符,也就是上述提到的以融资或者相关者的减持的阶段目标,毋庸在此赘述。

  我们还可以像教科书一样将“类别”分得更让人眼花缭乱。当然,作为上市公司的掌舵者,“投机取巧”也许就是经营中的一部分,区别只在于“投机”有无违背有关规定或者常理而已。只是,当“取巧”渐成风气且没受监管及时的遏制,则老实经营的真正绩优公司未免感觉“沮丧”。这种习气渐渐变成上市公司主流之后,我们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就蔚为大观了。典型的例子,本栏常提到的就是那些年再融资对净资产收益率门槛由连续三年在10%以上改为三年平均6%以上之后,上市公司公布的这一指标出现的明显变化。

  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这虽属老生常谈,却是不可动摇的事实。倘若上市公司自身最为热衷的就是“投机”,则随后不免会导致业绩的过度波动,从而让投资者无法看透公司的未来。“运气”成分在A股也就可能慢慢地变得比“理性”更为重要。你投资于一家几年来绩优且成长性良好的公司,结果碰上了公司“撇账”,股价一路下行,你能怎样?而你投资于一家衰到贴地的垃圾公司,却可能碰上其业绩改善而股价翻几番,成就“股神”威名。A股市场投资者喜欢绩差股、低价股,也许正根源于这种“经验的积累”呢。(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