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眼下需要保驾护航
(2014-03-31 10:22:20)
标签:
股票 |
当然,市场的弱势更多地来自IPO再次重启导致的浓厚的观望情绪。虽然IPO重启在规则上已经做了些许改变,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监管层“知错能改”的一种态度,但市场对于年初那种一开闸就疯狂的余悸并未消除,这种小修小补实在激不起投资者多少期盼。IPO依然是A股市场上空挥之不去的梦魇,梦魇的来源也许主要来自市场化边界的模糊。监管层想尽快让IPO实现市场化,从发行节奏、定价到二级市场定位,都由市场说了算。只是目前市场博弈的机制并未完善,融资者和投资者实际上并没有处于平等的地位,中介机构和发行人的阳谋,以及一些能参与定价的机构投资者的不理性,让新股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流于形式,导致一二级市场处于几乎完全脱节的状态。
笔者总觉得,在A股的诚信和法治没有发育好之前,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提法有点超前。虽然我们对信披似乎已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但离细致、易懂、便利等要求还很远。专业人士面对一份招股说明书,往往也觉得难以分析得透,要一般的投资者对里面许多云里雾里的话语作出理性的判断,实在也有点强人所难。这里面就需要发行人的诚信和自律了。而诚信,没有法治做保障,要树立起来难度很大。监管层虽然将监管重心移到了事中和事后,但如果对违规的处理没有严格的律法作为保障,而是可以随意拿捏,宽严失当,则对市场的震慑作用也会大打折扣。“精明者”只要避开“风头火势”,就可能会得逞。
市场化方向没错,但在目前情况下,强势的监管层仍需要发挥建章立制——约束利益获得者的欲望,保护弱势者的权益——为健康的市场起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当市场各方诚信得以逐步建立,投资理性得到较好恢复,市场良性循环到来之后,用不着提倡,市场化的力量也会让监管层的强力干涉没有市场,那时退回到其本色,也就顺理成章了。20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