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优先股当特大利好有些牵强
(2014-03-25 09:13:58)
标签:
股票 |
除“题材”之外,可以将优先股当作利好解释的,一是减轻大盘股二级市场的融资压力;二是试点办法删掉了被市场诟病的可转换成普通股的条款。
前者貌似是实实在在的利好,但从另外角度看,就不一定了。作为以传统行业为主的大盘指标股,大多已经过了外延式扩张时期,经营的最主要方向,应该是依靠内生性的增长。所以如果企业还热衷于股权融资,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实际上,A股的圈钱市特征正从这里来,不少上市公司将股票当废纸,只要一息尚存股权融资就永不停止,这几年因市场低迷,大规模的股权融资十分艰难,于是监管层进行融资创新。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上市公司缺乏内生性增长的能力,对于这样的企业,投资价值是要打折扣的。
对于后者,本就不是什么利好,不删除的话反而应该归入大利空之列(本栏此前有过分析,在此不作赘述)。删除这一条款,当然是监管层对市场要求的重视,值得肯定,但因此而将之作为利好看待,不免怪诞。
当然,优先股如能在股息率、规模等方面找到各方都接受的途径,则确实对上市公司的未来有利,也有利于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的树立。而如果滥用甚至出现侵吞现有股东利益的局面,则可能最终还会将现有的中小股东赶跑,不仅于公司发展不利,还可能进一步伤害A股的价值投资理念。基于此,将优先股的推出视之为行情的转机,暂时要谨慎再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