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撇开概念更具“转型”意义
(2014-02-21 18:47:38)
马年行情原本沿着接近45度角的斜率振荡上行,成交量也有效配合,但本周四中国石化因公布实施混合所有制,股价被迅速封住涨停,本应带领市场转型的此举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成了行情转折点,在“掩护出货”的习惯思维影响下,周四大盘高开后迅速回落,周五空方再接再厉,砸穿半年线、60日均线和10日均线,行情大有见顶之虞。
A股持续一年多的题材炒作,似乎已让市场养成习惯性思维,包括大盘指标股的上涨,也需要借助这一“陋习”。中国石化5年来再拉一个涨停,靠的不是业绩和股价低估,而是“油改”题材。而最近常有异动的银行股,借助的也是切入“互联网金融”这样的大题材。对大象们来说,沦落到要靠题材来撬动,只能说是非常的无奈。实际上,题材炒作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大象们来凑热闹,一两次可以,要是总是这样,与成人总作小孩的天真可爱状,一样地不合时宜。
回溯历史,就A股来说,对题材股的孜孜不倦也确乎比对业绩确定性的追求时间更长。笔者的印象是1996至1997年那波以业绩为依归的业绩浪行情之后,随着资产重组的逐步兴起,重组题材很快蔚然成风。而具备这种题材的上市公司,一是股本要小,二是业绩要差,最好被ST,甚至经营已经难以为继。此后的结构性行情就照此思路展开,包括著名的1999年的“5.19行情”,最终发展成为小盘股大行其道,大盘的白马股灰头土脸。而因应市场对“科教兴国”的憧憬,绩差股重组的方向均为“科技”,包括上市公司名称的更改,也已“高科”、“科技”之类的字眼为时髦,一旦与之沾边,股价迅即一飞冲天。
目前市场股价的排序,与上述所说的那个时期还真有点异曲同工。而“5.19行情”的结束,最后以科网股泡沫的破裂以及做庄模式的结束为标志。眼下A股的结构性行情乃基于对政策面上“产业转型”的憧憬,重组题材沦为一种小品种,而坐庄模式虽说不上卷土重来,但很多小盘股的走势却也颇露似曾相识的迹象。许多投资者对小盘股的泡沫论似乎不以为然,如果以故鉴新,笔者认为还是应多留心眼的。
短线而言,小盘股机会暂时比价值股机会要大,不过,在泡沫渐积渐大的时候,风险收益将难成比例。即使未来某些小盘股确有成长为大市值股的可能,但自己是否具备火眼金睛,也需要打个问号。
混合所有制看起来很美,但从市场角度讲,将之作为一个概念,权衡利害得失,笔者更愿意市场放弃。以业绩优良和未来解放生产力方面去考虑,也许更有“转型”意义。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