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放量突破后,周二大盘以强势整理为主,且尾市还能以最高点收盘,上涨行情仍将继续一时毫无疑义,成交量则显示人气渐渐地有所凝聚。而此时,好消息似乎也渐渐地多了起来,当然也包括乐观看市的人也渐渐地多了起来。
比如当天领涨的水泥板块,就被分析出不少利好:宏观层面,政策转向了稳增长、铁公基又有了启动迹象;中观层面,水泥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淘汰落后产能刺激水泥价格上涨的预期增加;而在微观上,原材料价格下降,煤炭价格一直回升乏力,这个时间差将改善水泥企业的经营业绩。
类似的事情在电力股集体暴动时也发生过,之前电力股也曾经有过板块效应,其中分析出来的一个因素——煤炭能源价格下降而电价不降让电力企业改善业绩。然而分析归分析,最终也未能让电力股风起云涌,即使从年报也好、中报也好,都显示出不少电力股也属于整个市场的估值洼地之一。
这也属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典型例子,事后再进行的解释,不管你拉哪个虎皮来做大旗,都有一定的说服力,而且也可以越说越有信心,越解释越有乐观基础。而要是事先将这些非涨不可的因素挖掘出来,却有点难度了。
原因主要在于,一是A股对信息的反应,失效的时候比有效的时候多。就像每年的年报或者中报行情一样,一些股票公布了超乎预期的消息并推出送转方案,但往往却“见光死”,让一波中级行情结束(后市振荡后向上还是向下,要看市场行情的运行状况)。为何如此?那就是这些利好消息提前被人截获的问题。二是大多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实际上跟股价一样波动不已,当你认为它是绩优股时,它却可能来个业绩大变脸;当你认为它经营不佳时,也许它又能来个华丽转身。这种现象展示的是一种“财技”,业绩由此可以随意拿捏,主要视乎市场的需要。A股在这样的市场状态下运行,投资者也就不免无所适从。三是宏观政策的多变,也让宏观分析时常跟不上变化的脚步……
笔者一直对于“撇开大盘炒个股”的理念不大认同,但认为投资者长期跟踪参与的公司应属例外。如果我们以不变应万变,在股海里只取一瓢饮,跟踪极少数的上市公司来进行长期投资,而不是跟着短期的市场热点变化去“凑热闹”,则上述的情况可能就会少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