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疯了》才是疯了
(2013-01-21 18:05:32)
标签:
杂谈 |
“你看散户又疯了,卖房的、借钱的,股市是这么残忍,把人套住了血流成河……”,A股涨势虽然刚刚起步,曾经以一曲《韭菜姑娘》在股民中风靡一时的海星砂(网名)就又开始善意地发出提醒,这曲《疯了》的新歌奉劝股民们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此事经媒体披露之后,就迅速地又风靡开来。
“股典文艺”最为活跃的时期,一般是在行情的两个极端:低迷和疯涨阶段。像这种行情上涨还没过多久、大家还都在拼命争吵这波行情“涨得有无道理”的时候,以前的“文艺符号”就出来提起大家注意的,还比较少见。所以,笔者觉得这善意的提醒似乎有点过早。虽然大家对行情的发展各有各的看法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如果在不恰当的时机发表即使恰当的言论,也有误导之嫌。郭树清主席去年初就发表了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具有“罕见的投资价值”,就让不少人在短期内吃了“苦头”。
其实,在逼空行情告一段落之后,熊市阴影尚未消退的不少小散,并没有“好了伤疤忘了痛”。本月初中登公司公布的数据,就有随着行情上涨而出现割肉清仓账户增多的迹象,似乎不少股民正在践行以前流行于A股的“解套或者小亏就清仓销户,不再踏入股市”的“诺言”。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以相反理论看之,行情继续深化的可能性就更大。因为,“一致性预期”在大多数情况下正是行情继续前行的祸端。
对于A股的投资环境,稍有点交易经验的人都不难看懂。在政府行为于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大背景下,“政策市”的特征即使减到最弱,也仍然挥之不去。笔者认为,“政策市”的影响力如今似乎变得不大,但这可能是因为A股市场规模发生变化,导致了政策控制力有所削弱,从而被市场误认为是“政策市”远行的结果。前年以来的许多“新政”,其中有多少带有“政策市”的影子,稍加思考,就会清晰得很(本栏在那段时间就有关于“救市”、“政策市”探讨的稿子)。
“政策市”的特征在此不用赘述,因为炒过A股就会有深刻体会。而A股见底的一些条件,其实也在历史上屡试不爽,包括本栏此前不断提到的“市场融资功能丧失、券商入不敷出甚至全行业亏损……”等等,也已经在此轮反弹行情初期得到基本的验证。
笔者元旦前就认为节后A股需要短期调整蓄势的观点,但实际走势比预期的却要强很多,这一方面是踏空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另一方面也是政策上的继续支持。所以,“韭菜姑娘”提醒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更何况市场的伤疤并没痊愈),虽说没错,但笔者觉得,过于沉浸在以往的痛里,等于是在曙光初露的时候死去,这与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能有多大的区别?这又哪里算得上是对待炒股的积极态度?
“股典文艺”最为活跃的时期,一般是在行情的两个极端:低迷和疯涨阶段。像这种行情上涨还没过多久、大家还都在拼命争吵这波行情“涨得有无道理”的时候,以前的“文艺符号”就出来提起大家注意的,还比较少见。所以,笔者觉得这善意的提醒似乎有点过早。虽然大家对行情的发展各有各的看法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如果在不恰当的时机发表即使恰当的言论,也有误导之嫌。郭树清主席去年初就发表了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具有“罕见的投资价值”,就让不少人在短期内吃了“苦头”。
其实,在逼空行情告一段落之后,熊市阴影尚未消退的不少小散,并没有“好了伤疤忘了痛”。本月初中登公司公布的数据,就有随着行情上涨而出现割肉清仓账户增多的迹象,似乎不少股民正在践行以前流行于A股的“解套或者小亏就清仓销户,不再踏入股市”的“诺言”。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以相反理论看之,行情继续深化的可能性就更大。因为,“一致性预期”在大多数情况下正是行情继续前行的祸端。
对于A股的投资环境,稍有点交易经验的人都不难看懂。在政府行为于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大背景下,“政策市”的特征即使减到最弱,也仍然挥之不去。笔者认为,“政策市”的影响力如今似乎变得不大,但这可能是因为A股市场规模发生变化,导致了政策控制力有所削弱,从而被市场误认为是“政策市”远行的结果。前年以来的许多“新政”,其中有多少带有“政策市”的影子,稍加思考,就会清晰得很(本栏在那段时间就有关于“救市”、“政策市”探讨的稿子)。
“政策市”的特征在此不用赘述,因为炒过A股就会有深刻体会。而A股见底的一些条件,其实也在历史上屡试不爽,包括本栏此前不断提到的“市场融资功能丧失、券商入不敷出甚至全行业亏损……”等等,也已经在此轮反弹行情初期得到基本的验证。
笔者元旦前就认为节后A股需要短期调整蓄势的观点,但实际走势比预期的却要强很多,这一方面是踏空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另一方面也是政策上的继续支持。所以,“韭菜姑娘”提醒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更何况市场的伤疤并没痊愈),虽说没错,但笔者觉得,过于沉浸在以往的痛里,等于是在曙光初露的时候死去,这与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能有多大的区别?这又哪里算得上是对待炒股的积极态度?
前一篇:财不入急门
后一篇:A股需要选择投资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