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月份宏观数据公布周期。11月份的各项经济数据将于12月9日面世,目前市场对于备受大众关注的CPI指标的预测是将重回“2时代”,原因是食品价格上涨以及翘尾因素所致。
食品价格上涨部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得到。权重较高的肉菜价格经过一段时间的下跌之后近期又有所上涨,这里有季节性的因素:天气寒冷,蔬菜生长周期延长,市场供应量减少,数据显示蔬菜价格已持续上涨四周;同时天气寒冷也导致肉类消费需求增加,猪肉价格开始止跌回升。而翘尾因素则要看去年数据,若去年同期价格未涨,但之后涨了,即使今年以来该价格没有上涨,CPI同比也将出现上涨。据同花顺的数据,11月份CPI的翘尾因素为0.30%。CPI数据虽不能与大众的感受相一致,但大致还是反映了物价的变动状况的。
宏观数据是目前监控经济运行状况的较为有效的方式,也具有预测经济未来走向的功能,因此而越来越受到大众的瞩目。但至于预测能否“中的”,首先在于数据的科学性,如果数据失真,那么依据数据所做的决策难免要失误,由此出台的政策也可能会失灵甚至适得其反。其次是要认识到每个指标都并非完美,因此依据一两个指标来判断出未来经济走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像坊间那个讽刺经济学家吃狗屎就能增加GDP的笑话一样,GDP本身就是个有缺陷的指标,以前我们笑话的城市“拉链路”,在增加GDP方面有很大“助力”,但这样的增长大多毫无意义,甚至是一种行政低效率导致的浪费。所以说,GDP并非是越高越好,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其增长的方式。
CPI也同理,这个数据并非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越低越好,因为它还牵涉到经济增长、就业等问题,负的CPI可能会让我们在收入同等的条件下感受到货币购买力上升的“幸福”,但这种情形下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难题将随着出现,最后会反过来影响收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