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希望飙涨因市场本身引发

(2012-12-05 22:20:13)
标签:

杂谈

    虽然看得到入市资金在略略放大,而且不少技术指标也处于超跌状态,但对于A股反弹的力度,谁也不敢寄予过高的希望。笔者也认为:进场抄底的资金不论是规模还是气势,离“吸引眼球”还差得很远,更不用说“榜样效应”了。不成想,周三两市却突然放量飙涨,气势可以用磅礴来形容,而且,横看竖看,基本面上也并没啥“重大突破”。看来,令人咋舌的反弹真的在市场不经意间产生了。
    按照一般做法,对于突然飙涨的行情,大家先是面面相觑,然后就要到处寻找原因,于是就有五大利好、十大利好之类的东西来凑趣。其实,就经验而言,由市场自身酝酿出来的行情,才是真正的行情。如果有太多的附加,比如以前常常出现的政府救市之类,最多也就让走势脉冲一下,该下跌还照样下跌。也就是说,靠政策利好人为地刺激市场不让其继续下跌的做法,救得了一时,却难以真正扭转行情的趋势。这一点已经无须赘述。
    去年以来的“新政”中,有不少属于一箭双雕甚至一石三鸟的政策,比如强制分红新政,一可以显示管理层对于投资回报的重视,二可以强化上市公司的责任,三可以倡导价值投资理念。上市公司一贯忽视投资者并将投资者当成提款机,只索取不回报的观念至今难改,非强制分红确实难以树立正面形象;从投资者角度说,如果上市公司分红可以胜于存入银行,相信长期持有高分红的上市公司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则理性投资市场几乎就可以水到渠成,而这正是监管层的“成就”所在。只可惜,这样的新政,推行起来却困难重重,最终只能大打折扣……
    类似的许多“新政”,指向的是市场固有的弊端,但其实目标却瞄准了行情的上涨(或者别下跌)。历史上,多次“救市”备受诟病之后,管理层实际上对“救市”两字已经有所忌惮,即使有实际行动也从不承认,只将心思变成“司马昭之心”。不过,笔者觉得,这个市场能不能救是一回事,救不救又是一回事。而更大的问题还在于,救起来之后如果还是原来纨绔的鸟样,救起来有什么意义呢?
    周三飙涨主要由有色金属、金融等指标股的大幅拉升所带动,历史上深交所也有启动深发展(现在的平安银行)这个权重指标股救市的先例(“牵一发而动全深”因此得来)。所以,对于这次飙涨是否具备“救市”性质,还不能完全地否定。不过,笔者衷心希望,周三的反弹是市场本身运行机制所引发,那样的话,对后市行情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不管怎么说,后市成交量能否得以保持并进一步攀上1000亿元(单个市场)以上,将是反弹能否继续,甚至是年线能否避免创“三年阴”历史记录的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