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税新政并非实质利好
(2012-11-16 19:36:16)
“强制分红”在今年初一度成为热门词,虽然后来由于怕对上市公司经营造成过度干涉而有些“虎头蛇尾”,但毕竟这是目前解决A股市场一直“重融资、轻回报”这一顽疾的一剂良药。过去的经验表明,要上市公司自觉地回报股东,很难。因为许多公司投资饥渴症难以遏制,有钱乱投资,没钱就融资。许多上市公司只是被大股东当成一个融资平台来“经营”,那结果当然就逐渐形成“重融资、轻回报”的“A股文化”了。
其实,初期的上市公司,还记住了需要分红这一规则的,“今日借你一滴水,明天还你一桶油”那时候还有不少公司提出这样的口号呢。虽然“借”字在这里并不贴切,但对支持企业扩大生产的中小股东,上市公司还是表达了某种感激之情。一些现金流充足的上市公司,也因年年分红而名垂“股史”,只不过这样的公司只是凤毛麟角。随着大量公司不分红还过得依然滋润,市场也就见怪不怪,且劣币渐渐驱逐着良币。
具有“罕见投资价值”的蓝筹股为何至今不被投资者待见?其实大家心知肚明,A股的所谓蓝筹股,往往在圈钱时争前恐后且狮子开大口,在分红时或杯水车薪或一毛不拔,与真正意义上的蓝筹其实名实不副。反而是那些失去再融资资格的公司,虽则分红的可能性极小,但也失去了动辄掏你腰包的资格,省却了在行情不好时再融资消息的负面影响,甚至绩差公司还可能因出现重组消息而走牛。说到底,还是那些所谓蓝筹股回报不力的问题。
不过,笔者觉得,A股由于制度性缺陷等原因,影响投资者偏好的,远非轻回报这么简单。“三高”发行的问题,细究起来,其实也并非近几年才存在,A股从一开始几乎都存在这样的不公(以前曾以20倍左右市盈率发行,能算低价发型吗)。这种发行方式造成的恶果,就是股权分裂,分红的意义对不同的股东具有天壤差别:原始股东以一元的价格,分两角钱对应的就是20%回报;一级市场股东以几元几十元的价格抽签获得,两角钱对应的也就是2%左右回报;二级市场的股东以更高的价位承接,两角钱对应的回报率也就可以忽列不计。
这就造成另外一个问题,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反会觉得分红越多,对自己越不利。小小的分红对一些股东来说,是等于吃到了鱼翅;对一些股东来说,则几乎就是鱼刺。
可见,IPO制度不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好好改进,问题解决起来只会更加复杂。周五市场对于股息红利税差额征收的消息,并没有引起市场多么兴奋的反应,说到底,投资者还需要在长期持有可能导致的市值损失与短期买进税收损失之间进行权衡。两者损失孰大孰小,以近年行情论,不言而喻。从这个角度看,行情是否走得正常,才是能否让投资者长期持股的关键。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