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别搞成“四不像”
(2012-11-16 16:20:50)
A股的熊市虽然漫长,并往往在常理面前“不可理喻”,但如果从更长远的时间去考察,其实大体上还是暗合大部分的宏观经济规律的。在宏观调控的宽松阶段,微观经济好转,上市公司盈利大增从而带动大盘出现一波上涨行情(不管是全面还是局部),那也是常见的事情;而宏观调控的紧缩阶段,“紧缩无牛市”的现象还是应验了的。所以,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则这几年宏观政策的来回折腾,导致的熊市漫漫,其实也是经济“受伤”传导到股市的结果。
不过,从微观角度,A股反常的地方还是很多,特别在股市处于顶底位置的时候,在那样的“特殊阶段”,我们常常看到那双强而有力的“看得见的手”。譬如眼下的熊市,虽然政策还常常摇摆不定,但有时候管理层的“拳拳之心”还是“溢于言表”,只是至今收效甚微,看着让人有点“不忍卒睹”。其实,一旦行情扭转,并走成牛市,A股的趋势力量,就会又让管理层忧虑,或会猛发“金牌”抑制飞奔向上的行情,那时就又会是另一番光景了。
有了这样的“规律”,竟宣称A股“市场化”取得伟大成就,那实在不值一哂;“救市”和“压市”,虽然在非常特别的时期可以偶一为之,但每次顶底都借助有形之手形成、并基本成为A股一种特有的“规律”,就只能证明A股离“市场化”依然非常遥远。而笔者一直更担忧的是,“市场化”常常被当做缺位和越位的盾牌,成为“趋利避害”的借口。“有利可图”时,可以强力出手,名之曰“市场不成熟”,形成越位;当“无利可图”却需要监管时,却不闻不问,并美其名曰“市场化”,形成缺位。
说真的,股市肯定是一个最为“市场化”的市场,发行人是自由的(只是A股由于经济背景和市场自身机制问题,上市成为抢手的稀缺资源)——发行人要在自己经营的自由或承受公众的强力监督之间作出选择。投不投资股市也是自由的——投资人可以在选择哪家股票和啥时候入市上作出决策。这样一来,监管的责任只不过是营造一个“三公”环境,让市场各方在这里有序合规地动作。管理层任何越位和缺位,都会改变或扭曲这种状况,因为市场中的理性人会发挥自我调节的作用。
A股以“市场化”为方向,这本身没错,但市场化这座大厦的细微之处,需要好好规划和建设,别又只是一句口号,然后就异化成随意拿捏的魔方。那样的“市场化”最终可能会变成“四不像”。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