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线位置关前的蓄势,似乎又有演变成抵抗下跌的态势,同时伴随着的是成交量的再度萎缩,信心不足的投资者不免又要将心悬到了嗓子眼上。在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复苏迹象并不明显的眼下,是跟随“维稳大军”深度参与反弹行情,还是等待经济基本面的转好迹象明确之后再择机入市?就短线而言,确实让人颇费思量。
要是在以前,笔者可能会将一顶“近视症”的帽子给扣上去了事,但经历了今年市场的单边下跌走势,管理层许多“维稳”措施纷纷失灵之后,即使“骨子里”觉得A股不可能只跌不涨,目前位置值博率比较高,也会由于市场至今量能时有时无、难以真正放大,也没能出现气势如虹充当攻关夺隘的先锋板块,加上宏观经济面似乎扭转无力,渐渐地感觉左侧交易的风险,于是不免也难以“自信”起来。
这种不自信也应该属于市场的主流想法,分析起来这就是一种“想赢怕输”的心态。每次行情从弱到强,走起来都是这样一种趔趔趄趄的姿势,正所谓“行情在犹豫中产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眼下市场投资信心恢复缓慢的原因,一是之前的多次反弹失败让投机客不断地“吃一堑长一智”;二是市场本身也没能表现出持续性的迹象,脉冲式行情让激情型投资者陷入追涨杀跌境地,激情也就只能渐次递减以致于“不见兔子不撒鹰”。
至于“维稳”,本栏此前多次谈到,“维而不稳”是一种习惯性的结局,除非明确“维稳”就是要让市场涨起来。而市场要涨起来,除了要求投资者信心恢复之外,还需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能坚决地入市,这又要求市场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有所作为。本栏最近反复强调市场的“赚钱效应”是最为重要的,但这是就短线的“维稳”而言的,一旦指数稳住并开始上涨,就需要改革措施的深层跟进,以廓清市场已成共识的各种弊端。否则,行情走着走着,还是只能以“投机盛宴”的面目出现,当吹起来的泡沫再度破裂,指数就又将“哪里来哪里去”,A股固有的怪圈就将继续演绎下去。
A股股票除了受上市公司经营的不确定影响之外,对于宏观经济的敏感性,似乎比成熟市场的上市公司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常常感慨A股系统性风险极为强大,原因正是宏观调控中的行政手段过多导致了政策改变给一些公司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影响。至于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一命题,一般认为A股并没能体现出来。但实际上,从较为长远的时间段去看,A股的表现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还是非常密切的(只要我们对GDP有个正确的认识)。
沪指周一收出一根长下影线的阴线后,形成日线的三连阴,尾市的连续反弹显示了“维稳”情势下大幅杀跌之难。由此看来,投资者最好还是别被之前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误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