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熊市路程转眼已走了5年。“熊市”这个词在2008年暴跌市中并没有出现,在2009年也没人意识到熊市到来,等到2010年才开始零星地有人认为A股走的是熊市,到了这两年,市场基本在熊市问题上“达成共识”。但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此时再逃跑却为时已晚,只能将解套寄托在下一轮的牛市之中。
这一轮的大熊市(能否就此结束尚难判断),与上一轮2001年至2005年的熊市在空间(下跌65%VS下跌55%)和时间跨度(五年…VS接近四周年)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市场规模和“受牵连”人数也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因而其对民生和实体经济的影响力,相应地也要比以前广泛和深刻得多。
不过,从各种信息综合来看,管理层面对规模迅速膨胀的市场,采取的依然是老办法,或是喊着“创新”的口号却换汤不换药地在老办法中来回折腾。发审委审核上市公司时该走眼时还走眼,上市公司该圈钱时还圈钱,中介机构该做假时还做假,监管层该谴责时还谴责,股民该投机时还投机……制度在拾遗堵漏和营造公平环境上,感觉是寸步难行。这或许是本轮熊市在下跌初始虽然凶猛,在时间跨度上也还要远远长于上一轮的原因之一。“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换空间”的股谚,在本轮熊市中彻底不再灵验。
虽然投资者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但就眼下而言,显然还处在伤疤未好、疼痛依然的状态中。所以,即使以A股短暂的历史来告诉未来,可以得出眼下行情“熊可能已见尾、未来牛市可期”的预估,也难以唤醒A股的投资意识。笔者觉得,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今年A股竟然在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深入的情况下走出了独跌的行情,A股市场的“失灵”可见一斑,而由此也让以往大家羡慕的“世界眼光”们跌了一地眼镜碎片;二是在关于IPO、再融资、回报投资者、信息披露、退市等方面的制度“堵漏”中,市场见不到利益相关者哪怕一点点的“诚意”,在旧制度上小修小补甚至进一步退两步的现象,更让希望A股走出固有怪圈者感到茫然;三是投机市场在操作中主要不是以基本面为依据,随着做空工具的陆续推出(股指期货、融券),市场结束了单边市特征,进入做空也可以赚钱或对冲风险的时代。但这并不是“全面进入”的时代,这就不免让无缘参与期指和融券交易的小散们对于后市行情的走势,难以自信地做出判断。
A股短短的历史中,高峰时期的忘乎所以和目空一切,低谷时的悲观绝望和“两股战战”,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当然,回望这一切,确实一目了然;身在其中,却又是另一番滋味。就如现在,估值处于历史新低、行情低迷程度不亚于以往熊市,但要投资者克服熊市心理障碍,并不是一件易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