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尚未完全化解
(2012-10-12 15:59:07)
标签:
股票 |
沪指本周二攀上60日均线,但第三天即告失守,按技术分析的经典说法,无法维持三天以上的突破属于无效突破,而且,有了9月7日暴涨后不久指数又现暴跌的经验教训,投资者难免会再度手足无措。如今,60日均线得而复失,意味着行情就此夭折还是整固之后继续上行?又成为一个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
股市的分析方法见仁见智,技术分析流派更是千奇百怪,但真正有效的却不多。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三大假设:市场行为涵益一切信息;价格沿趋势移动;历史会重演。这样的假设所暴露出来的缺陷,之前我们也多有涉及,比如“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这一条,即使在成熟市场也不一定能够成立,更何况A股市场?!
不过,任何理论都需要建立在假设之上,比如经济学需要“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否则一系列的经济学原理都成了空中楼阁。不过,实际情况是,人们大多经济行为都不是理性的。证券市场中的投资决策行为,在多数情况下,更是“不可理喻”,最受当时的市场群体情绪所左右。
技术分析中关于突破与否的判断本身确是个难题,面对眼花缭乱的真假突破,理论完善者只得“画蛇添足”般地加上某个数字来进行自我辩护式的“缓冲”。比如国人就喜欢用“三”,称站稳60日均线三天以上可以视为有效,突破某个阻力位达3%以上算有效,否则视为无效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原则实际上也很不靠谱,充满了主观成分。市场运行的实际情况往往是,突破某个阻力压力位多少天,并不一定就能证明其成功与否。9月7日沪指突破30日均线,之后连续强势横盘了5天,最后30日均线照样得而复失。
这也就是说,周四沪指重新回到60日均线下方,不一定就意味着本次突破已经无效。反过来,即使周四仍能站在60日均线上方,也并不意味着沪指就此突破有效,前景一片光明。
股谚有云,股市啥都可以作假,惟有成交量不骗人。这话对于A股来说不一定准确,但量作为价格的先行指标,仍是判断行情的最有用的工具。就近期沪指的走势而言,在2120~2145点(9月7日至17日)之间,沉淀了大概5500亿元左右的成交量,而这一次从1999点上来的量,则还没能达到4000亿元,这等于说前期的密集成交区的压力尚未能完全化解。如此,就需要来回振荡以消化这些面临解套的浮筹。
至于为了消化这些浮筹,市场将采取何种方式,实在是难以意料。但就目前的市场情绪而言,在各种信息基本上均指向做多股市的情况下,A股经底部反复之后逐步走强的倾向,短中期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