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容易“救心”难
(2012-09-21 20:38:25)
沪指一周跌掉4.57%,创2011年10月21日(至今日正好整整11个月)那一周以来最大的周跌幅,这是在指数创出43个月新低的背景下创造的,因而很容易给人一种感觉:大盘进入最为惨烈的最后一跌,捱过这一关,将迎来报复性的反弹。
虽然本周惨烈中不时隐现资金护盘迹象,但做空工具的丰富,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做空行列,毕竟,至今为止除了A股管理层时不时地喊些口号以期“振兴”市场人气之外,影响股市的实体经济状况和其他因素依然不容乐观。而且,眼下的宏观调控手段也有点进退失据:货币政策陷入两难,财政政策刺激效用递减。这样背景下,做多实在也缺乏应有的底气,目前强大的空方所顾忌的,其实只有管理层“救市”这一点。
对于“救市”这种传统说法,本栏曾多次涉及。总体上认为在股市制度建设不力的情况下,单纯为了股指上涨的“救市”行动并没有多大意义。除非在救一时之急之后,管理层能够痛定思痛,立定决心建起一个立足于长远的真正具有“三公”精神的市场,并真正调整市场利益格局,股市才有长治久安的可能,否则,这次即使救起来了,下次可能还会“死得更惨”。
本世纪股市所走过的不平坦的道路,足以说明上述观点。2001年的股市大争论和整肃内幕交易的行动,股市环境的丑陋状况首次暴露在世人面前,股市也因此陷入长久的熊市之中,后来即使出台多种“救市”政策,股市仍像“扶不起的阿斗”。直跌到2005年的998点,因“股改”的到来,对投资者的“对价”补偿成为主要导火索,才算点燃了新的一波牛市的引擎。但由于接下来管理层在上市公司治理、市场法规建设、中小投资者保护等方面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后来解禁股纷至沓来、IPO也绝不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市场再度陷入泥沼,并终于渐渐病入膏肓。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如今股市想“病去”,笔者认为也需要如“股改”当年那样,在利益方面做出更倾向于投资者的调整。近日“三化”(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重提虽没有多大新意,但只要能落在实处,就能成为有用的措施。实际上,我们对市场中很多问题的看法并非不正确,只是看到了是一回事,针对的措施和措施的落实是另一回事。
比如关于“市场化”的问题,那需要管理层只扮演不偏不倚的裁判的角色,将目前伸得太长的手缩回去,代之以行之有效的法治精神,让市场各方在法规框架内进行充分博弈。在新股发行中,每个环节都应该有一套行为规范,谁敢违规法律伺候,并“永世不得翻身”,如此,谁还敢铤而走险?
但目前市场监管思路变化不大,因而报复性反弹的“良好愿望”暂时可以归属于“幻想”一类。当消息面平静如水,“救市”传闻满天飞却缺乏实质性内容和权威性来源之时,短线博反弹的想法,无异于火中取栗,投资人尚须谨慎再谨慎。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