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险警示板又是一种“锯箭法”

(2012-08-01 10:13:24)
标签:

股票

  市场期盼“五穷六绝”之后的“七翻身”再度落空,自然而然地,展望八月,大家不免又要大发“良好愿望”了。当然,狗尾续貂谁都可以做,问题只是做了之后别真的就当“貂”看待,自己应该清楚再怎么伪装,也不过是狗尾而已,是上不得台面的。

  在历史遗留的B股市场一直没能拿出解决方案,终于因“退市新政”而出现了几近崩盘走势之际;在ST股被管理层拎出来当落水狗而被市场一阵痛打之后,不少市场人士均乐观地认为A股市场目前只是迎来阵痛,阵痛之后将可能走上一个以价值投资为主且良性发展的康庄大道。笔者却很怀疑,这会不会又是市场的另一种“良好愿望”?

  如果这么简单就可以将市场投机气氛扭转过来,那么这么多年来市场总是乱象丛生,是不是表明监管层都在白吃饭了?其实,风险警示板与目前的ST(Special Treatment 特别处理)、*ST(以前叫PT——Particular Transfer,特别转让之意——*ST是连续3年亏损存在退市风险而被特别处理股票)制度,除了在以往涨跌幅5%基础上改为限制涨幅(只能涨1%,跌幅照旧是5%)并将之集中一起交易之外,似乎看不出有什么新意。*ST的警示没能阻止投机的行为,换成警示板就可以做到吗?这不禁令人怀疑。

  笔者觉得这其实又是“锯箭法”(IPO新政用的也是锯箭法,见本栏6月8日文章)的一次实际运用,较少触及真正刺入A股肌体的箭身。其实,在ST、*ST制度推出之初,市场也曾经受到较大的震慑,但资产重组的魅力,“乌鸡变凤凰”的种种神话,让T类股最终还是生就了特别诱人的“气质”。而并购重组,实际上也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市场监督的效力,也从这里可以管窥一斑。这也是证监会以往不断出台政策鼓励并规范并购重组的原因。

  因此,如果真的要痛打T类股,遏制投机气氛,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痛打那些内幕交易者,或者借重组的名义随时兴风作浪的市场操纵者,而不是用这种方法去强迫投机者远离这些公司。毕竟,这些公司也确实还存在“咸鱼翻身”的可能,而一旦翻身,就是巨额暴利,体现了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当然前提是公司充分揭示风险,不存在违规行为,投机者愿打愿挨,实也无关大雅。

  除非管理层立志要将这些“害群之马”清除出去,并将其重组之路完全堵死,否则,靠着这样的措施,可以收一时之效,却不能断绝问题的根源。只要并购重组神话还能出现,投机者就不可能绝迹。更重要的是,尚未被T的公司,若总是靠天吃饭,不能好好经营,给投资者以必要的回报,那又怎么能让投资者看到在A股市场中投资的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