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需要徙木立信
(2012-07-31 17:01:47)
根据股海浪潮辛勤地追逐“浪花”,这无疑是眼下不少投资者最喜欢采用的一种方式。笔者前文认为这具有一定的理性成分,并非“不成熟”一句话这么简单。因为,这种方式也是从市场中学来的,记得一开始大家还是按照股市的本色去做事,上市公司自认为是“在玻璃房里上班的一族”,投资者以“绩优蓝筹”股为投资标的(或许那时候上市的,多是实力雄厚且具有改革精神的先进的股份制公司,而且有试验的动力在),股价几乎以业绩为排位的标准。只是后来资产重组成为热潮,且股市进入庄家时代,加上绩优股的不断变脸(一年绩优两年绩差三年亏损现象),市场对于绩优蓝筹的偏好才渐行渐远,即使基金等机构大力发展之后,也并没能扭转这种难堪的局面。
不过,试想一下,从一窍不通到认识股市运行的些许规律,这中间投资者才经历了多少年?而这个过程,包括管理层在内,不是也一直处在摸索的过程中吗?如果说投资者不成熟,毋宁说管理层至今也一样“不成熟”,因为至今也未见管理层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让市场走上正轨的方法,只不过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不断变换一些小政策。这样一个主要为系统性风险所控制的问题股市,要让投资者真正成熟起来,难度不大才怪。
比如市场诚信问题,虽然这不只是股票市场才有的问题,也并不是A股才有的问题,但A股市场由于对许多违规违法问题采取的总是“举重若轻”态度,无疑让整个市场的诚信不断下滑,以致于“劣币驱逐良币”。其实,10几年前我们就认为“A股需要徙木立信”,如今依然,奈何管理层似乎对此“束手无策”。
“诚信”看起来似乎应该属于道德范畴,然而在“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面前,这种道德的约束力,依个人修养而可以有天壤之别。这也是“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说法的由来。不管是哪个市场的诚信,需要的是法治的规范(甚至还需要一个严刑峻法的过程),而不是道德的约束。
虽然近期关于“诚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有望很快出台的消息已见诸报端,然而,笔者看到的依然是“更加严厉的市场禁入措施,将严重违法失信的人员驱逐出市场;专门建立市场机构诚信评价制度,在市场创新和发展等方面严格限制失信主体的市场机会,让其付出必要的成本和代价”之类的措施。笔者觉得,这依然属于“小政策”之类,对于以此为基础的市场,这种约束力不大的办法,只能聊胜于无而已。
各方应该回归本色,而不是动不动就可以越位和缺位,这是本栏多年来的期盼,也是市场成熟起来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连这些都无法做到,A股永远也不可能“成熟”起来,即使千方百计提倡价值投资,最后也只不过是害人害己而已。”。(“A股市场成熟了吗”系列(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