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连续三个周一都呈罕见的“黑色”,市场对于“七翻身”的“良好愿望”又变成一种奢望。周线上的五连阴,基本让投资者的信心掉进了冰窖,而在年内低位附近的反复消磨,也让不少心有不甘的投资者陷入去留两难的尴尬境地。
当然,不管市场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投资者的犹豫不决情绪始终都是存在的,想赢怕输毕竟是人类的共性。只不过,像眼下这么纠结的情况,确实相当罕见。目前市场所处的位置,以市场估值论,A股确实处于历史低位;以股市政策论,管理层也确实在积极寻求治市良方;只是就经济基本面而言,A股内外交困的局面尚未真正扭转。种种矛盾,让人不免要陷入短期可能套牢和可能错过历史低位的纠结之中。
其实,应对这种两难的市场状况的,是资金管理。比如我们常常提到的左、右侧交易原则。左侧交易原则要求投资者在认定市场处于具有价值的区域之下,将资金分成N分,到了预定位置就买入一份,直买到市场见底为止,其好处是最终成本会较低,一般都会“先亏后赚”。右侧交易原则要求交易者要耐心等到行情转势的信号发出,才开始出手买进。但等到转势信号需要牺牲一大段的恢复性行情,成本相对较高。两者孰优孰劣?以笔者的理解,其实高下难分,最主要的是交易者自己的偏好以及如何控制好自己的心态。
一般认为,左侧交易适用于机构投资者,因为机构资金量大,需要慢慢建仓(吸筹);右侧交易适用于一般投资者,因为他们资金量少,三下二除五,几笔交易就满了仓。但实际上,正如有人总结的那样:“左侧交易是业余水平标志,右侧交易是专业水平证明”。左侧交易依据的是估值,正如本栏曾分析的那样,估值其实是动态变化的,如果中期业绩因经济衰退而下滑得厉害,依据2011年年报业绩得出的市场估值就将需要向下修正。而右侧交易等于要判定行情已经见底,这就需要专业水平,如果判断不准,就有可能被套牢在一个阶段顶部,即使后市还能向上,也失去了右侧交易的意义。
以市场经验而言,目前这种主力在年内低位护一下盘、某个板块“强劲”反弹一天后又恢复原有下降轨道的走势,仍属于“温水煮青蛙”式的熊市特征。这样的走势到了末端,可能还需要一个暴跌引发市场恐慌的过程,要避开这样的走势,暂时惟有静观其变。之前本栏多次提醒,市场的放量是眼下的关键,不管暴涨还是暴跌。不过,成交量需要放大到什么程度?笔者认为至少单个市场要上到千亿以上,否则阴跌趋势将难以改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