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的“蓝筹心”(六)
(2012-03-14 19:12:18)
观察A股市场上如今被称为蓝筹的个股,其“辉煌”的历史还是值得称道的。笔者总结了一些表面特征:一是他们基本上都有一个对市场反应极为敏锐且进退有据的核心管理团队和执行团队(甚至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二是公司在行业里开始也并不一定具有龙头地位,而且其所处行业大多也是传统行业,并很少转型;三是回报上多靠送转股扩大规模,但由于业绩跟得上扩股,因此股价长期能保持涨势;四是这些蓝筹多从小市值中不断成长而来,并不像后来上市的央企那样,一上来就是航母级股票。
在A股市场上发现蓝筹之难,原因也正在于此。新兴经济体高速扩张和政策多变导致的经济动荡,对应的就是公司的高速成长和业绩大幅波动(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虽然短期成长也很惊人,但一次政策“浪头”盖过来,就可能被溺毙),经营上具有核心价值的公司可以借着几次动荡而成长为蓝筹股。但短期而言,大量新股次新股的存在,可能混淆了优秀公司成长的特质。A股市场为什么热衷于炒作新股次新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一般而言这些公司前三年的业绩相对是有保证的,甚至还会给人高速成长的错觉(伪装上市的除外)。
当上市公司经过较长时间的成长,终于被市场认定为蓝筹的时候,投资者除了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疑问之外,似乎很容易就失去了再长期持有的勇气。因为这时候的公司,股本扩张和业绩增长能力渐渐不尽如人意,而现金分红却多为“车水杯薪”,股价也是相对稳定,再祈求“涨势如虹”不免有些一厢情愿。新股次新股不断上市,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结果,当然是被叫为蓝筹的只能备受冷落了。
我们以被郭主席称为罕见投资价值的沪深300来印证上述观点。以昨日搜索出来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上看,排名靠前和靠后的基本上都是近年上市的中小企业或者大幅跌破发行价的股票,如东方园林(2009年底上市,年均收益率109%,下同)、洋河股份(2009,105%)、苏宁电器(2004,70%);华锐风电(2011,-57%)、庞大集团(2011,-54%)、大智慧(2011,-43%)——年均收益率是对公司分红复权后,相对于发行价的涨跌幅,如果以上市首日买入,则不一定是这个收益率——进一步观察还发现,那些有些“年纪”的成分股,集中在10~30%中间;大多航母型的成分股,则集中在0~-20%之间。
从这个角度看,沪深300、特别是那种习惯上被称为蓝筹的航母型大股票,其投资收益率确实乏善可陈(不过在去年暴跌市中相对抗跌)。而一个公司成长为蓝筹之后,随着国内市场增长空间的逐渐缩小,再想大显身手极为困难,转型多元化则往往风险大于收益。除非公司还能眼光向外,在境外寻求新的增长途径,以延续成长故事,但就目前而言,境外扩张成功的案例,几乎凤毛麟角,不仅如此,大量境外遭遇呛水的事件还纷至沓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