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筹生长环境的恶劣其实也不是A股市场才有,只不过A股市场所处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相对更加动荡、加上监管上人为因素明显,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重,让绩优升级到蓝筹的难度就更大。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却也更显现了像万科、青岛啤酒、中集集团、云南白药、贵州茅台等稳定成长、回报丰厚的上市公司的难能可贵。
本来,蓝筹的炼成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否则也就显示不出投资蓝筹投资的高明了。对于投资者来说,判断一个上市公司的蓝筹成色,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大师做出经典的经验总结。笔者简单地将之归结为“三心”。
首先是核心。上市公司经营的核心,第一是竞争核心,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应该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如果能够在技术上领先同行、具有垄断地位或者独占资源,这样的企业,成为蓝筹就是大概率事件。第二是公司管理的核心,也就是优秀的管理团队,这一点是分析的难点(在市场中的“人”是最难分析的,经济学也只能弄了个“理性”假设),公开资料也许可以让你分析公司过去的运行轨迹从而估测未来,但材料无法呈现人的优缺点,即使面对面交流,也还会受到人的“表演”天赋的误导呢。
其次是慎心。一个公司具有上述的核心,还必须有具备“居安思危”的慎心。而不是因赚钱容易而“纨绔”起来,或者失去“如履薄冰”心理,更不能如那些找不着到北的公司一样胡乱投资,希冀靠多元化赚更多的钱。其实,当市场有利可图时,经济人都会趋之若鹜,更不用说暴利的行业了(除非技术壁垒确实森严、创业门槛特高),因此,一般而言,垄断、独占不可能永远,竞争会随后赶来,这个时候,任何看不起后来的弱小竞争者的想法都可能导致原先的好日子成为了坏日子。
还有就是恒心。一个公司绩优几年不难,难得的是一直维持稳定的业绩增长和回报,而公司的“维稳”,靠的就是管理层的苦心、恒心、不懈怠。当竞争到来,如何利用品牌影响力、利用忠诚的客户将对手挤出市场,稳住和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需要管理层不断的决策和持之以恒恒心的经营。
与上市公司的“三心”对应的,是投资者的苦心、决心和信心。“苦心”需要投资者付出很大的“调研”成本,在寻找到心水公司之前需要有多方面的苦心考察和分析;“决心”在于能够坚定自己的判断,有决心与企业一同成长;“信心”则在于持股过程中,不管牛市熊市,只要公司原来的本质未变,投资者都能经得起市场涨跌的“折腾”。
不过,这里所描述的多是理想状态,在实际运作中,上市公司也好、投资者也好,在实际运作中真正能够做到“三心”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