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剂丑闻困扰田径
监管不加强零容忍无济于事
柳号综合观察
药罐子,这个本来是治病救人的名词,如今在体育界却成了谈其色变的敏感词语,一旦有谁沾上它,就“玩完了”。这里所说的“药罐子”指的就是兴奋剂,这里所说的“玩完了”就是身败名裂。奥运冠军佟文、廖辉就是组典型的例子,虽然佟文翻案成功,但是恶劣影响已经难以挽回。
虽然害处显而易见,还是有很多人铤而走险。2月7日,中国田径协会公布了对河南籍田径运动员田梦旭的处罚决定,这位曾经获得第11届全运会男子10000米冠军的运动员,因为违反兴奋剂规定,连同他的教练酒尚选分别禁赛2年、罚款2万元。对于田梦旭的处罚决定作出后,立刻引来一片热议,田梦旭到底喝了什么?他为何敢于这样做?
田梦旭的药罐子里放的是一种EPO全名叫“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东西,运动员摄入后,通过提高血液携氧能力从而提高耐力,美国田径名将马里昂琼斯就是喝的这样东西。因为有利于提高耐力,因而中长跑运动员使用居多,但也不乏其他其他运动项目。这也就是2006美国田径名将马里昂琼斯在被查出使用EPO后,她的教练里迪克就反驳说,EPO更适合中长跑选手使用,琼斯根本不可能使用EPO,短跑选手使用EPO非常可笑。
其实,在过去几年,中国田径界曾经出现过两桩影响较大的EPO阳性案例。影响较大的就是福建选手王静,她在获得11届全运会后的例行药检中被查出使用了兴奋剂,被剥夺冠军的同时,受到了最为严厉的终身禁赛。但是这样严厉的处罚并没有杀一儆百,同年9月内蒙古女子长跑运动员张莹莹在赛外飞行药检中被查出阳性,随后被禁赛4年。
如果再把时间往前推到2005年,名将孙英杰的兴奋剂事件就更加让中国体坛震惊,不仅是因为她获得了太多优异成绩,她有着美好的前程,更在于这次事件涉及到了她的教练王德显,因为参与其中被终身禁赛,王德显也被冠于了药师“美名”,成为田坛避之而不及的人物。
药罐子害己害人,害己不难理解,服药当事人一旦被查出被禁赛是必须的;害人也不难理解,他身边的人、他所处的运动队甚至国家都会背上很坏的名声。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惜一切代价”前赴后继呢?很简单——利益和监管四个字。
对于教练员来说,运动员有了成绩,教练员当然跟着沾光,奖金、晋级甚至分房子、分车子等等会随之而来,因此,有些品味不高、意志不坚定的教练会采取这种极端方式,瞒着、甚至是鼓励怂恿运动员喝药,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王德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现在还有没被查出的陈德显、李德显吗?很难说。对于运动员来说更是如此,服用兴奋剂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成绩,获取最大利益,利益驱动铤而走险。不过要想斩断利益链条几乎不可能,有了成绩就会有回报,中国如此国外同样如此,要不然也不会本约翰逊、马里昂琼斯。
既然利益链条难断,就必须在监管上做文章,我国田径界对于兴奋剂的监管,如今的做法是与地方队签订反兴奋剂协议,监管更多是地方的事,但田径不像篮球、足球那样集中,更多是分散训练,这就给监管带来难度、给服药带来方便。如果想要在反兴奋剂方面做得更好,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大抽检力度,给那些敢于铤而走险的以最大震慑,否则田管中心的零容忍还是无济于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