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审美学大纲-审美感兴(审美心理学)02
标签:
大纲美学审美感兴审美心理学审美学 |
分类: Jの探索--观点/课程 |
审美感兴(审美心理学)02
(二)审美感兴的三个阶段——兴发阶段: 知觉 通感 想象 领悟 情感02
2、审美通感
“通感”,或称“感觉挪移”。“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这就是通感。
以“晨钟”为物而“湿”乎?“云外”之物,何啻以万万计,且钟必于寺观,即寺观中,钟之外,物亦无算,何独湿钟乎?然为此语者,因闻钟声有触而云然也。声无形,安能湿?钟声入耳而有闻,闻在耳,止能辨其声,安能辨其湿?曰“云外”,是又以目始见云,不见钟,故云“云外”。然此诗为雨湿而作,有云然后有雨,钟为雨湿,则钟在云内,不应云外”也。斯语也,吾不知其为耳闻耶?为目见耶?为意揣耶?俗儒于此,必曰:“晨钟云外度。”又必曰:“晨钟云外发。”决无下“湿”字者。不知其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叶燮《原诗·内篇》
通感的类型:
审美知觉中的通感,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视觉所引起的通感,也就是听觉、味觉、触觉向视觉里的挪移。还有一种是由听觉所引起的通感,也就是视觉、触觉、味觉向听觉里的挪移。这在欣赏音乐时经常发生。
3、审美想象是在审美知觉基础之上以心象(mental
image)为形式的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说知觉是想象的基础,有两层含义:第一,从时间顺序看,想象是在知觉之后产生的;第二,想象活动要依靠知觉材料(或者是当前所获得的,或者是储存在记忆中的以往获得的知觉材料)。所以想象不能离开知觉。审美想象出现的心象有三种类型,即“知觉心象”、“记忆心象”和“想象心象”。想象心象是前两种心象的变异、组合、加工而构成的新的心象,渗透了主体的情感,带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这就是审美意象。
3.1审美想象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自由性。审美知觉要受到当前知觉对象的时空的局限,审美想象则可以在知觉材料(也括知觉心象和记忆心象)的基础上,脱离知觉对象的局限,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
第二个特征是心象运动和情感勃兴互为动力,互为因果。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审美想象是情感想象。在想象过程中,心象的组合、变异、发展和孕育,都以情感为纽结。审美意象正是在情感和想象的渗透与契合中诞生的。
3.2想象的主要类型一:联想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亦即心象的转换递交过程。联想可分为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等。在审美活动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相似联想和接近联想。
相似联想:相似联想是依据相似律,即依据事物之间性质、情态、内容等方面的相似或相近而构成的联想。中国古代文人多喜画梅兰菊竹,就是由事物特性之间的相似而产生联想。相似联想是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的心理基础。
接近联想:接近联想是依据接近律,即依据事物之间在时空上的接近而构成的联想。孟浩然诗:“心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淮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诗人在浙江建德游历,触景生倩,联想到扬州旧好,慨叹于羁旅穷愁,抒发了怀念故土故人之深情。这是接近联想。
3.3想象的主要类型二:构想
构想是比联想更为复杂的一种心理活动。一般说来,联想就是从一个知觉心象转移到一个记忆心象这样一种心理活动。构想则要复杂得多,它把各种知觉心象和记忆心象重新化合,孕育成一个全新的心象,即审美意象,并激发起更深一层的情感反应。因此,构想是审美感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
——李商隐《无题·其二》
4、审美领悟
审美领悟,是指审美活动中,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意蕴和审美活动意蕴的直接的、整体的把握和领会。它是审美活动的理性因素,渗透在知觉和想象的整个过程中。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审美客体的特性和主体能力这两个方面去进行分析。
4.1从审美客体角度看
审美客体是以感性方式存在着的。自然景观是如此,艺术品也是如此。审美客体的这种感性存在方式,是由审美符号的不可解析性和非剥离性所决定的。所谓审美符号的不可解析性和非剥离性,就是说,审美符号和它表现的特殊的情感意蕴是密切关联、不可剥离的。一幅画,某个线条稍有变化,整幅画的意蕴就改变了,因此,要想把握审美客体的意蕴,就不能采取科学的抽象分析的方式,不能把客体的意蕴从客体的感性存在定中剥离(一旦剥离出来,意蕴就改变了),必须采取感性直觉的方式。
4.2从审美主体角度看
哲学家、科学心理学家都已指出,人有两种理解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笛卡尔称之为直觉和演绎,或称之为洞见和睿智;心理学家安海姆称之为直觉和理智,前者用于审美,后者用于科学。两者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理解,只不过理解的对象和理解的方式不同。
审美领悟的特殊性恰恰在于它是一种感性悟解活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指出,知觉中含有明显的理解因素和解释活动。在审美认知过程中,觉知一个审美客体,同时就在知觉水平上领会把握了对象的直接意蕴和情感特征。
5、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并不是审美活动的某一阶段所独有。在审美感兴整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弥漫着审美情感;没有审美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感兴活动。对于审美心理学来说,仅仅指出审美感兴活动中的情感因素是不够的,最主要的是要指明审美情感的性质以及它在审美感兴活动中的功能。
5.1审美情感的虚幻性
审美意象所引发的情感很独特,有些美学家名之为“幻觉情感”。这种情感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审美主体个人切身利害所引发的情感,因此带有虚幻性。这种“虚幻性”,把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区别开来。也正是这种“虚幻性”,使得全人类各种各样的复杂情感,悲哀,喜悦,愁绪,欢欣,愤怒,恐惧,绝望、伤感……等等,都能涌进主体的心中。卡西尔在谈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所说的:“我们所听到的是人类情感从最低的音调到最高的音调的全音阶;它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
荣格也说:“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人类,全人类的声音都在我们的胸中鸣响。”
5.2情感在审美感兴过程中的功能
调节功能:情感可以作为审美过程中的生成性(而非原初性)动力,进一步激发主体的感兴活动,诸如强化知觉,激励想象,实现升华等。反过来,情感也可以抑制和干扰主体的审美感兴活动。特别在审美认知阶段,如果主体产生某种消极的情感,如淡漠、无兴趣、失望等,就会明显地抑制主体的审美感兴,甚至会导致主体中止审美活动。
定向功能:审美感兴的全部过程都是在某种情感场或情感背景中展开的。因此,无论是知觉活动或是想象活动都明显地受到情感的性质和强度的制约。正如杜威所说:“艺术是选择性的,……因为在表现行为中情感在发挥作用。任何主导情感都会自动地排斥与自己不一致的东西。”
创造功能:主体的心象运动和情感勃兴是互相推进的。陆机曰:“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刘勰言:“神用象通,情变所孕”,说明在想象过程中,心象的组合、变异、发展和孕育,都以情感为纽结,审美意象的(想象心象)正是在情感和想象的渗透与契合中诞生的。因此,从意象生成的角度看,审美情感不仅有定向功能,而且有创造功能。
评价功能:审美情感不仅制约着主体的知觉活动和想象活动,而且也影响着主体的审美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审美判断就是情感判断。
(三)审美感兴的三个阶段——延续阶段:
审美兴发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审美过程的完结。审美感兴的高潮虽已过去,但主体的内心活动仍在持续。主体在一种独特的审美心境中,展开审美回味,这就是审美感兴的延续阶段。
既图矣,意犹未满。由是存乎静室,存乎行路,存乎床枕,存乎饮食,存乎外物,存乎听音,存手应接之隙,存乎文章之中。一日燕居,闻鼓吹过门,怵然而作曰:“得之矣夫。”遂麾旧而重图之。
——王履《华山图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