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程:审美学大纲-审美感兴(审美心理学)01

(2017-05-07 20:57:13)
标签:

大纲

美学

审美感兴

审美心理学

审美学

分类: Jの探索--观点/课程
审美感兴(审美心理学)01

在美学史上,美学家常常用“美感”、“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识”、“审美情感”等概念来表示审美心理学的基本课题。我们认为,这些常用的概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美感”一般是指和谐感和喜悦感。而实际的审美愉悦却并不限于这种单一的情感色调;“审美经验”、“审美感受”等概念难以充分地反映审美心理活动的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特征;“审美意识”排除了审美心理中的无意识的话动;“审美情感”排除了审美心理中的知觉、想象、领悟等活动,因而都不能涵盖审美活动的系统构成和心理机制。
感兴的来源
“感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艺术家广泛使用的一个词。“感”和“兴”分开两个单独的词,当然早就有了。但“感”“兴”连为一个词,就比较晚了。究竟何时出现,尚无确考。唐代以前,例如,在魏晋南北朝,把“感”、“兴”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已经十分常见,如:“感物兴想、念我怀人。”(陆云《谷风·赠郑曼季》)“感时迈以兴思,情怆怆以含伤。”(夏侯湛《秋可哀》)“兴者,有感之辞也。”(挚虞《文章流别论》)“情因所习而迁习,物触所遇而兴感。”(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莫合—契。……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在这些句子中,都是“感”和“兴”连用,“感”和“兴”的美学意味已经很浓,而且显示了这两个词的一种稳定的联系,即:因感而兴(感事兴怀、感物兴想,感时兴思)。
瑶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转入宵梦,无心向楚君。
锦衾抱秋月,绮席空兰芬。茫昧竟谁测,虚传宋玉文。
洛浦有宓妃,飘飖雪争飞。轻云拂素月,了可见清辉。
解珮欲西去,含情讵相违。香尘动罗袜,绿水不沾衣。
陈王徒作赋,神女岂同归。好色伤大雅,多为世所讥。
裂素持作书,将寄万里怀。眷眷待远信,竟岁无人来。
征鸿务随阳,又不为我栖。委之在深箧,蠹鱼坏其题。
何如投水中,流落他人开。不惜他人开,但恐生是非。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坐松风,泛瑟窥海月。
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
——李白《感兴六首》选
☆☆☆“感”的基本含义☆☆☆
第一,“格也,触也”,就是指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对外物的感知;第二,“感者,动人心也”。感与“撼”通,感就是心有所动。这两层含义合起来,就是“感动”。生理的感知觉信息能引起直接的心理反应,这种身——心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除了有某种自然基础以外,应该还有文化熏陶的因素在起作用。这样的“感动”是一种无需经过“理解”的同情,就是不必以理解作为中介,而直接与形、色、声、温、力发生“同情”,或者说,直接由形、色、声、温、力摇曳心旌,产生情感反应。
☆☆☆“的基本含义☆☆☆
“兴”的第一层含义,是直承“感”而来的主体的发抒行为或发抒方式,以及这种发抒行为带来的精神愉悦。所谓“兴,起也”、“举也”、“动也”、“悦比”,都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当人“感于物动于中”而又“形于体”时,人也就把他的“感动”行为化了。这时,行为本身又成为新的“感动”的触媒,成为自我体验的对象。 
兴”的第二层含义,主体的自我体验。主体在为对象所“感动”的同时,又为这个正在“感动”着的自我所感动。中国古代美学家用“感发志意”(朱熹《论语集注》)、“感动奋发”(朱熹《孟子集注》)、“兴怀”等词句来解释“兴”,指的就是“兴”的这层含义。

一、审美感兴过程的描述01
审美感兴是一个过程。由心与物的相通(人与世界相通)那一刹那不知缘起的感动,继而达到一种感性的兴奋,以致于主体在对象的感性外观上流连不已,似乎直观到一个整体(象),它在感性光芒的闪烁中显现出某种意蕴,兴发起主体的知觉、想象、领悟的协调运动,达到一种振奋的人格状态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应。
审美感兴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兴发阶段→延续阶段。
(一)审美感兴的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注意与期待
审美注意的出现,取决于主客体两方面的条件。客体方面的条件主要指客体的结构形态的新颖程度,客体的风格和意蕴等等。一般说来,过于熟悉或过于陌生的东西部容易使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主体方面的条件主要指主体的趣味、价值观念、审美理想等等。一般说来,总是和主体的趣味一致的东西容易引起注意。
伴随着审美注意,主体对行将到来的审美感兴有一种预期和憧憬,并由此产生一种朦胧的兴奋情绪。
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构成了审美感兴的准备阶段。它们主要有三方面功能
第一,造成了“日常意识的垂直切断”,使主体从实用功利态度转为审美态度;
第二,强化主体的审美驱动力,进一步激发主体投入审美活动的热情;
第三,影响后续过程感知信息的选择。
(二)审美感兴的三个阶段——兴发阶段: 知觉 通感 想象 领悟 情感
这是审美感兴的高潮。这个阶段包含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领悟、审美情感等多种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心理活动。
1、审美知觉
审美知觉是直接兴发系统的基础。美学家、心理学家对审美知觉作了种种界定,如,朗斐尔德认为审美知觉的特点是排除实用性和占有欲,以及全神贯注、身心完全参与和感受的非现实性;杜威认为审美知觉的特点是欲望的排除,整体性和完美性;比尔兹利则认为审美知觉的特点在于审美知觉具有注意力、强烈度、凝聚力和完整性。
我们认为,从完整性、主动性、情感性这样三个方面来把握审美知觉的特征,是比较恰当的。
1.1完整性
审美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构成的,但它并不是眼、耳等审美感官所获得的感觉相加的总和。审美知觉是一种完整的、综合的心理过程。这种整体性是先在的,作为一种心理框架制约着感觉。
鲁道夫·安海姆
英国格式塔心理学家鲁道夫·安海姆指出:“这种整体性不仅可以直接知觉.而且必须被确定为基本的知觉现象,它们似乎是在把握视觉对象更多的特殊细节之前就己映入眼帘。”当我们观赏一幅画时,并不是把色彩、线条、形状、节奏、运动等感觉到的材料加起来达到知觉,而是一种完整的组织形式迅疾构成某种完整的“知觉心象”,从而感受和理解对象的结构形态、情感基调和直接意蕴。这是一种知觉“完形”,一种“格式塔”。审美知觉之所以有这种特殊功能,就在于它的整体性在先的组织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还指出,在刺激从相反应之间的这种知觉的组织作用,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完形律、平衡律等。
http://s9/mw690/001UkyQmzy7aTor6xJKd8&690
瓦萨雷利《嘘声 1978

http://s8/mw690/001UkyQmzy7aTotSw4L87&690
赖利   Shih-li     1975
2.1.2主动性
这就是说,审美知觉过程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对象的刺激,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感受对象,协调感官和其他心理功能,有所选择地去知觉。许多心理学家都谈到过知觉的主动性。冯持和吉布森都说知觉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被动的,另一种是主动的。安海姆则明确指出:“知觉基本过程决不只是被动地记录,而是一种把握结构的创造性活动,甚至超出了只对部分进行组合和选择。”依据现代心理学的认同理论,任何认知过程都必然是主体将自己的人格、风格或范型带入对象而达到的一种个人认同,审美认知过程当然也是一样。但是如果知觉不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如果知觉没有组合和选择的功能,就不可能在认知过程中达到达种个人认同。
2.1.3情感性
心理学早已证实了知觉过程伴随着情感。审美知觉的情感特征更为突出。这种审美知觉中产生的情感我们称之为知觉情感,它与后续的审美想象中所产生的想象情感一起构成了审美认知情感。知觉情感具有鲜明、具体的感情调质,如喜悦,哀怨,忧郁,闲适,惆怅,等等。这种情感调质一方面取决于特定审美客体所表现或传达的感情性质,另方面又取决于审美主体感知时的情感状态、取决于主体的心境。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
——戎昱《江城秋秋》
夕阳能使山远近,秋色巧随人惨舒。
——晁说之《偶题》
南邻灯火冷,三起愁夜永;北邻歌未终,已惊初日红。不知昼夜谁主管,一种春宵有长短。
——许彦国《长夜吟》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临江仙》:“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李清照三首咏梅词片段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感性质料:最先影响人的审美知觉的、就是审美客体的感性质料。当我们乍一看见卢浮宫里的“米罗岛的维纳斯”时,当我们猛地闻听《二泉映月》时,当我们第一次看到俄罗斯巡回画派的油画原作时,当我们初次看到米氏父子的山水画真迹时,我们的第一印象,最初感觉,便是深深地为对象的质料所刺激:白色大理石的优雅;二胡音质的悲怆;油彩麻布的滞涩粗糙;水墨宣纸的淋漓絪缊。首先影响我们的,无言地压迫我们并使我们立即无意识地采取一种适当的感知态度的,就是作品(或对象)的质料、体积、颜色、声音、速度、硬度、光滑度……等等,因为这些质料的物理属性同意向着的审美主体接触时,其“活力内涵”与人的生理力场产生同构对应,并终于激起我们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经验。 
对感性质料知觉重要性:对审美客体的感性质料的知觉是审美意象生成过程中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奠定了审美意向活动的基础,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整个意向活动一开始便离形离感,变质而为理性的认知活动。王夫之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说:“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废矣。”不仅如此,某种声音,某种色彩,某种点与线,某种材料,由于触发出不同的情调,常常无意之中将艺术家的创作——尤其是那种没有明确的预备情绪的、漫不经心的即兴创作——导向一定的方向。
娉婷少妇未关愁,清夜琵琶上小楼。
裂帛一声江月白,碧云飞起四山秋!
——石沆《夜听琵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