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程:审美学大纲-审美感兴(审美心理学)03

(2017-05-07 21:40:58)
标签:

大纲

美学

审美心理学

审美学

审美感兴

分类: Jの探索--观点/课程
审美感兴(审美心理学)03

二、审美感兴的定性分析
审美感兴的基本特性:无功利性、直觉性、创造性、超越性、愉悦性
(一)审美感兴的无功利性
审美感兴的无功利性,是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两方面的特点决定的。任何一个对象,它要成为审美的对象,其前提条件是非实在的虚幻性。所谓非实在的虚幻性不是指对象不存在,而是说它脱离了实在的框架而进入一种审美的背景中,因而成为审美的对象。
更进一步说,这是由于对象具备了引发审美感兴的属性,主体对它采取了一种特殊把握方式(审美),因此,对象就从实在中“孤立”出来而置于主体审美的视界之中。这种非实在的虚幻性使审美感兴有别于实用功利活动和科学认识活动。任何实用价值都存在于物的存在中,以占有这种物的存在并消耗它为前提。
因此,一旦主体关心的是对象的物的存在而不是非实在的意象,审美对象便转化为实用的对象。  

乘船的人们在海上遇着大雾,是一件最不畅快的事。呼吸不灵便,路程被耽搁,固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船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船上的乘客们的喧嚷,时时令人觉得仿佛有大难临头似的,尤其使人心焦气闷。船像不死不活地在驶行,茫无边际的世界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也只能做到镇定的程度。但是换一个观点来看,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你暂且不去想到它耽误了程期,不去想实际上的不舒畅和危险,你姑且聚精会神地去看它这种现象,看这幅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这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被它盖上一层面网,都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联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握住在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周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你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体究竟在人间还是在天上,也有些犹豫不易决定。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吗?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见成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庄子·达生》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庄子·田子方》
强调无功利性的意义
审美感兴的无功利性,决不意味着审美活动对于人类生活是无价值和无意义的,正相反,它表明审美活动对于人类生活有着特殊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审美感兴没有直接的功利性,所以,就“用”字的狭义来说,审美是无用的。但是人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有精神生活的要求。审美活动正是满足了人的精神生活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审美活动是有用的,这就是鲁迅说的“不用之用”。所以具有无功利性的审美活动乃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二)审美感兴的直觉性
1、审美直觉的基本特征
第一,它所关注的是事物的感性形式的存在,它不依赖抽象概念,它的最终成果也不以概念的方式加以表述。
第二,审美直觉具有直接性和整体性。当主体采取直觉方式审视对象时,它无需经过一个逻辑的分析演绎过程,而是在对客体外观的感性观照的即刻、迅速地领悟到某种内在的意蕴和情感。所以中国古典美学家把这种审美直觉称为“妙悟”,西方有的美学家则称之为“无意识推理”。 
第三,审美直觉具有情感体验性和模糊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征。
2、审美直觉和理性的关系
审美直觉虽然区别于概念的逻辑思维,但是它仍然可以把握对象的内在意蕴。审美直觉是感性的,但是它渗透着理性。应该把审美直觉和那种最简单、最原始、最初级的认识区分开来。

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 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
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
——叶燮《原诗》

逐字论之:言乎“外”,与内为界也。“初寒”何物,可以内外界乎?将“碧瓦”之外,无“初寒”乎?“寒”者,天地之气也。是气也,尽宇宙之内,无处不充塞,而“碧瓦”独居其“外”,“寒”气独盘踞于“碧瓦”之内乎?“寒”而日“初”,将严寒或不如是乎?“初寒”无象无形,“碧瓦”有物有质,合虚实而分内外,吾不知其写“碧瓦”乎?写“初寒”乎?写近乎?写远乎?使必以理而实诸事以解之,虽稷下谈天之辩,恐至此亦穷矣!然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觉此五字之情景,恍如天造地设,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可解,划然示我以默会想象之表,竟若有内有外,有寒有初寒,特借“碧瓦”一实相发之,有中间,有边际,虚实相成,有无互立,取之当前而自得,其理昭然,其事的然也。
——叶燮分析“碧瓦初寒外”
审美直觉是否必需及其意义
只有在审美直觉中,感性世界(包括人的情感世界)才能保持它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才能充分显示它的诗意的光辉。在审美直觉面前,感性世界永远是新鲜的、富有诗意的,就象王羲之的诗所写的:“万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如果一个人缺乏审美直觉能力,如果一个人因为受实用功利观念的束缚太紧或因为读书太多而丧了对色彩和形式的敏感,那么世界对于他就永远是暗淡的,他也永远不会浡然而兴。审美直觉的这种功能,马尔库塞称之为“感性解放”的功能,它使主体从一个有局限的单面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即成为审美的人。审美直觉的这种功能,说明审美直觉对于人性的充实和完满是绝对必需的。
(三)审美感兴的创造性
审美(感兴、直觉),就是(对感性世界的)发现。发现就是创造。
卡西尔说:“美不能根据它的单纯被感知而被定义为‘被知觉的’,它必须根据心灵的能动性来定义,根据知觉活动的功能并以这种功能的一种独特倾向来定义,它不是由被动的知觉构成,而是一种知觉化的方式和过程。但是这种过程的本性并不是纯粹主观的,相反。它乃是我们直观客观世界的条件之一。艺术家的眼光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录事物的印象,而是构造性的,并且只有靠着构造活动,我们才能发现自然事物的美。美感就是对各种形式的动态生命力的敏感性。而这种生命力只有靠我们自身中的一种相应的动态过程才可能把握。”
(四)审美感兴的超越性
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暂时的存在。但是人在精神上有一种趋向无限、趋向永恒的要求。中国古代艺术家都在审美活动中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把个体生命投入宇宙的大生命(“道”、“气”、“太和”)之中,从而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和暂时性。这就是审美感兴的超越性

凡人之所以生者,衣与食也,今囚之冥室之中,虽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穿隙穴,见雨零,则快然而叹之,况开户发牖.从冥冥见炤炤乎?从冥冥见炤炤,犹尚肆然而喜。又况出室坐堂,见日月光乎?见日月光,旷然而乐,又况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又况万物在其间者乎?其为乐岂不大哉?
——《淮南子·泰族训 》
(五)审美感兴的愉悦性
1、审美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关系
2、审美愉悦的情感色调是否单一 
3、审美愉悦是否可分为不同层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