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选粹--华士清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5)

标签:
中国画名家华士清人民美术出版社杂谈 |
分类: 发表展出及出版 |
摘录一些序言中的片段文字,恰逢父亲从艺五十周年之际,以我的方式深深地祝贺--
“有些事从一开始就成了记忆――我的意思是,有些事从一开始就是记忆本身,而不是慢慢地变为记忆。记得童年,对于古镇的视觉印象全部来自父亲笔下。那些感性深刻的刻画与每一幅充盈着浓郁情结的江南风情作品,随着年岁的增递,在视觉的频频转述间默默地成为我感知水乡的初始。不变的依然是归属于地域的那份眷恋。”
“在我幼小的记忆里,除了父亲多次重返蜀道,另外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去苏州东山。莫厘峰上,父母并肩遥指着远方的身影;紫金庵,杂藤攀缠于逆光之中……弗洛伊德说:人在五岁前的经历将影响他的一生。那时,尚未出世的我,像是注定走在宿命般的途中,接纳渊源的赋予。”
“常常在独自一人的时候,默读父亲的作品。读的同时,心里萌生出一些无关主题的感念和触动。真正地品画读画,要在一个人的时候。和作者隔着某种心仪的远——它使得我觉得自己不是在面对父亲的画作,而是面对融进一段历史的承启与贯通。因为,我们都同样熟稔并深情于江南的氤氲与湿濡,而城市的迷离与幻影,亦是我成长无法选择的背景。相悖的背景与现实,已经将父亲和我生存的底纹完全分开了。而某种潜入与遥望,又将我拉回当下默读的思考之中。”
“如今,国画在时代中变革,现实主义意向的跟进和对传统的坚守,两条线索并行不悖。画家永远是在感性之中求悟同的物种,如同作家总在诉说中求生存—— ‘生活就是为了寻找生命可能出现的另一种途径’。”
“绘画中的极致部分往往不是靠浮华和炫技推动的,而是靠生命固有的血液和气息——将命运中深刻而独特蕴藏于胸臆——即那唯一的、无人取代的,溶炼出精神的内涵与发散。”
“作品的完成是将刻度永远地定格在了时光的长河中;于艺术的信仰――不能要求它为我们做出什么,只能要求自己为它永恒地付出。”
“画家需要有坚强的神经和不一般的意志。‘面对每一笔都可能的失败,必须救赎失败。非要赢,也知道会输……”深记父亲富含深意的这句话。是的,赢取是必须的。赢取于生活,使得我们不再将生活视为承受。每一幅成功之作都是第一次面向生活的陌生化处理。’”
“经常在父亲笔下抒写的回声和静默中,重新思考自己与艺术的关系;回到生命的本义——于时代之中,拓展自己作品的射程。与先辈不同的切入面、不同方式的升华,相同的却是承载、担当和付出,血脉因得江南之地气而脉脉相连。基于智性、文化认同与理解,精神家园的构筑之下,顺应着自然而又恍若命运的引领,从此构成了穿越时空的恩泽与对话。”
“时间渐渐淡去,如夜的慢慢深入。时光在雕刻着每一个人的模样。没有最年轻,只有更年轻。岁月对于每个人是公允的。笔精墨妙,可以无关年龄,互不成正比。选择忠于内心的生活方式,不管看山看花看涟漪;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密林,也许我们从来没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或再相逢,或彼此不再相见、不想再见。于生活的对话中,于绵延的时光中。职业、事业、爱好,是父亲和我共同肩负的光亮、美和永恒。”
-----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选粹 华士清作品集 序《爱与记忆》华依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