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业》发表罗亚蒙署名文章:京津冀要克制盲目发展冲动

标签:
杂谈 |
分类: 城市化 |
国家住建部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业》杂志2014年第3期发表罗亚蒙署名文章指出: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关键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就是纠正“发展是硬道理”的错误认识,要清楚不可持续的、透支生态环境资源的发展,是歪道理,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治城市病需肃清王朝地理思想流毒
北京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确已经迫在眉睫。因为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人口急剧膨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北京的城市病将越来越严重。所以在不久前结束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市提出要修改城市总体规划,并提出了几个要点:要加强人口规模的调控,深入的推进区域合作发展等等举措,要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发展的协调机制,主动融入到京津冀的城市发展群当中。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上次修编,是在2004年,2005年1月获得国务院批准,距今已经十年。上次规划,亮点是提出了正确的“宜居城市”发展方向,遗憾是固守了错误的“摊大饼”城市发展技术路线,特别是通州、亦庄、顺义三个百万级城市组团布局,加剧了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压力。
虽然修编已迫在眉睫,但如果依然固守传统的规划理念和方法修编,也没有什么意义。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特大城市发展布局给出了两条原则:一是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二是尽快划定开发边界。这无疑会影响到北京市城市规划修编思路。但思路的根本转变,就是要彻底抛弃过去几十年按照人的特别是领导的主观意志发展城市的技术路线,转变为《宜居城市规划方法》提出的按照自然地理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城市的技术路线。根据区域自然地理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计算城市最佳终极人口规模,划定城市发展边界和空间控制红线、绿线、蓝线、紫线,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城市集约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彻底断绝城市无限恶性膨胀的可能。
当前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人口过度聚集,人类活动强度均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从而导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诸多“城市病”,离“宜居”越来越远。加之区域不平等的文化基因对“城市病”的形成也发挥着一定作用。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是一个运动的矛盾统一综合体,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城市有点“病”是正常的,只要不“病入膏肓”导致城市“偏瘫”就可以治理。只是特大城市的“城市病”更严重一些,治理的需求更迫切一些。
要防治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病”,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宣传区域平等的理念,尽可能避免区域不平等理念在法律、法规以及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中作祟,对于防治“城市病”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城市病”并非不可治理。随着城市居民对宜居期望的增高,城市发展应当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国家应当控制特大城市规模恶性膨胀,即便按7亿人居住在城市、人均100平方米标准估算,城市用地也只需要7万平方公里。而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用地和开发区规划用地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即便不再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只要盘活现有土地,优化利用,也能满足未来城市化的需要。
而作为北京人口疏散过去常用的手段,清理地下室、禁止群租等方式一直收效甚微,最近传出的与河北省达成意向,北京向河北疏散500万人口到临近北京周边的河北部分城市。这个协议不知真假,这是荒唐可笑的,是违反中央十八大精神的。城镇化下的人口迁徙显然是由市场决定,不是由政府决定。况且,河北也处于华北生态脆弱区和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也没有接纳承载能力。
“北京现在每年新增六七十万人,城乡接合部一些低端的第三产业、制造业等吸引了大量人员就业,使城市不堪重负。通过修编北京城市规划,能解决五六环低端产业的清退问题”我也不认同这种论调您。北京人口聚集压力,主要不是来自所谓的低端产业,而是来自王朝地理思想诱发的首都“城市黑洞”效应。人口疏散问题,最终还是要追根溯源,靠“废除户籍,公民平等、自由迁徙”的国家法律来解决,这不是一个地方政府可以解决的问题。
自2000多年前《尚书•禹贡》奠定“王朝地理思想”以来,该思想至今主宰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所谓王朝地理思想,是指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以首都为中心的地理秩序的尊卑观念。直到今天,这种文化心理仍然主导着芸芸众生的价值选择,从而也影响着首都和其他城市的发展。一切优势资源、财富、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向首都集中,国家法律、政策也保护首都和大城市的种种特权,产生了首都对资源、财富、人口的虹吸效应,形成为“城市黑洞”。
从中国秦汉以来几千年的历史来看,首都屡兴屡废,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堪人口资源压力,大唐时长安城里的皇帝因为粮食供给困难有时也为吃饭发愁,后来果断废弃长安东迁洛阳这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尽快肃清王朝地理思想的流毒,全面废除地域歧视、公民歧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将户籍制度改为实际居住登记制度,所有中国人一律平等、自由迁徙,大批人口都会自愿从北京外迁,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自然就会缓解,北京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而通过修编北京城市规划,来解决五六环低端产业的清退问题,这个当然可能,但如果希望以此进一步解决北京人口过度聚集问题,那就是缘木求鱼。
站在城市群的角度,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都市群均处于华北生态脆弱区和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已经超越自身承载能力,发展已处于强弩之末,不可能再对未来新型城镇化推动产生积极作用。
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都市群当务之急,是要克制盲目发展冲动,记取曹妃甸之类的教训,从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向品质内涵提升式发展模式,科学疏散区域人口,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关键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就是纠正“发展是硬道理”的错误认识,要清楚不可持续的、透支生态环境资源的发展,是歪道理,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在此基础上,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彻底摸清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资源家底,科学评价区域综合承载能力。然后,编制好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规划,以生态环境修复、人口有机疏散、产业科学规划为重点。
原载《中国房地产业》杂志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