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部编语文六上23课《刷子李》教学设计、课堂实录(1)

(2015-05-15 07:36:44)
标签:

刷子

课文

技艺

白点

师傅

分类: 统编教材

部编语文六上23《刷子李》教学设计、课堂实录1

 编辑:追梦教师

一、富春五小朱凤老师《刷子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是听到一些身怀绝技的人或故事。让我们不由地发出一声由衷的惊叹。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这本书中就记载了民间许许多多身怀绝技的奇人。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

   2.出示课题:刷子李

  齐读、把第二个字念轻声会更好,一起读

  3.通过预习你对这个题目有了哪些了解?(姓李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技术高)

  4.是的。这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就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比如在天津,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泥人张;有个姓刘的风筝做得特别好的就叫他——风筝张,又如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他姓李,刷墙技术特别好的,人们就称他为刷子李。让我们再亲切叫他一声吧!(齐读题目)

  二、预习检查,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难读的)读

  2.通过预习,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随机板书:技艺高超

  三、感悟文本

  师:那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的人呢?作者又是怎样写出他的技艺高超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划找出有关句子。

  随机教学(随学生的学情出示相关段落)

  正面描写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如同升天一样美

  感受到什么?(如同仙境)技艺高超

  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干完活,绝没有白点

  ①你见过粉刷吗?是怎么样的?干粉刷匠身上没有白点,难吗?

  ②但刷子李粉刷时却——引读23

  ③这里,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刷子李?(自信十足),他的自信来自于哪里板书:规矩奇

  师:是呀,如果不是对自己的手艺有十足的把握,又怎能夸下如此海口呢?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他的这份自信表达出来吧!

  这只是个传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究竟刷子李有没有像传说中的这么神呢?

  2.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你还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的人?和大家交流一下。

  指名说。(交流点评):

  动作娴熟优美

  ①指名读,从他的朗读中你关注到了哪个词语?(悠然……悠然……)

  ②从这两个悠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师:刷子李当时刷的可是屋顶,这是一项能让人悠然得起来的事吗,为什么?可刷子李却显得那么悠然,可见其技艺高超。)随机板书:动作奇

  ③我们也来做一回刷子李,配上悠然的动作再来悠然的读一读。(生边模仿动作边读)

  ④此时,你觉得在你眼前的刷子李更像是一位什么?(师:是呀,刷子李刷墙给人感觉不是在干又脏又累的活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艺术表演,他的技艺娴熟得已进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让人高山仰止惊叹不已。把你地感受送到句子中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指名读(“啪”要读得干脆)——齐读

  效果非凡

  ①师:(其实第5自然段里还有不少句子也表现出了他技艺高超呢,谁再来补充。这两句话从什么角度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板书:效果)

  ②效果又如何呢?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夸一夸,你会想到哪个词?(预设: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盖世无双,独一无二,无人能及登峰造极炉火纯青(随机补充板书:效果非凡)

  师小结:悠然的动作和非凡的效果相互映照,彰显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让我们再来读读第5小节,边读边感受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刷子李了吧?对刷子李的高超技艺,还仅仅是传闻吗?我们已经(眼见为实)了

  (二)侧面描写

  1.我们刚才亲眼见证了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面对师傅的技艺,曹小三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快速浏览6——9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然后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起初曹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最后知道那是师傅抽烟不小心烧出来的小洞时,(  )。

  2.是呀,文中的徒弟曹小三从开始时的半信半疑,变成后来亲眼见证之后的确信无疑,这个心理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呀!

  3.当见证师傅的高超的刷墙技艺,聆听了师傅的教诲之后,曹小三顿时明白了许多,他会对师傅说些什么呢?(请你把它写在文章的最后面)

  4.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刷子李粉刷技艺的高超,那文章为什么要写曹小三呢?是不是多此一举了?

  5.小结:这就叫侧面描写,这样的描写能对文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文章前面对于刷子李的直接描写就叫正面描写,正是在这样多方面的描写中,刷子李的形象才变得越来越丰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真叫人拍案叫绝。所以有人这样评价:冯骥才的笔就像女娲的手。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将这种写作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推荐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的资料

  今天文中的主人公通过冯老先生德生动描写带给了我们很多惊奇,那你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奇人奇事吗,同学们不妨去阅读一下《俗世奇人》。书中其人荟萃,一个个奇人身上发生的一桩桩趣事,肯定会令你拍案叫绝。

  板书设计:

          规矩奇特

刷子李:技艺高超 效果非凡

          动作娴熟

曹小三:(半信半疑)佩服 ↗ 失落 ↘ 敬佩 ↗ 心服口服

  教后反思:

  《刷子李》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在网上的课堂实录中,我也曾拜读过特级教师虞大明上过的这节课,他以一个“奇”字,“奇”在何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潜心涵咏。抓好重点词,课堂内容来自语言,课堂操作落实语言,课堂细节敲打语言。他又引导学生凭借对曹小三内心世界的揣摩,凭借对小说布局谋篇的初步认识,体会“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他是大师级的,我自然无法让自己的课堂达到他的境界。不过,我却记住了汪潮教授在解读略读课文的教法时曾说过的一段话: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它是半独立阅读的课文,主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方法,要减少教师的设问和牵引,要更多的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不应该把略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来上。  

  于是我把这堂课定位为“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即目标求简明,过程求简要,引导求简练。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把本课教学定为两大板块:聚焦文本内容,从细节描写中感知“技艺高超”;聚焦表达形式,在揣摩曹小三内心活动中感知“一波三折”。本设计,始终考虑学生的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取舍,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课堂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不例外,课堂上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津味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带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蕴。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二、余映潮老师示范课《刷子李》教学实录

执教:余映潮 评点:刘吉芹

    一、平中见奇,巧妙导入

    (师板书课题《刷子李》。)

    师:请一起把这三个字读一下。根据课文内容,你在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在课题前画了一条横线)什么样的刷子李呢?请你大声地说。

    生:技艺高超的刷子李。

    师:好,继续说,哪一个来?

    生:技艺高超的刷子李。

    师:重复了,要变角度,继续来。想一想,好,你大声说。

    生:有一手绝活的刷子李。

    师:你看,其实也是技艺高超,但是人家变了,变得多好听啊!

    生:本领高超的刷子李。

    师:你看他说的几个字就有天津风味。

    生:派头十足的刷子李。

    师:很有派头的刷子李,做事的时候是很讲究的。

    生:粉刷技术出神入化的刷子李。

    师:粉刷技术出神入化。这八个字组合得很好啊!还有吗?好,我们来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刷子李”?(课件:俗世奇人——刷子李)。

    师:刷子李是很普通的一个人,平俗世界里的一个人,但是有奇妙绝活的一个人。这篇文章就是咱们天津的一位作家的作品。我们来看这位作家的简介。(课件出示:作者冯骥才简介)读一下:

    冯骥才,当代作家。生于天津。他的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他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共收录近二十篇作品,每篇写一个人物。

    师:《刷子李》这篇短文就选自冯骥才的小说集——《俗世奇人》,都是写的奇人。好,我们这一节课的活动,是四个字——说奇论妙。

    【品味】从拓展课题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概括、梳理、猜测、提升、总结等学习方法的渗透中形成阅读期待,为接下来的朗读奠定了情感基调,更为品读欣赏课文、深刻体悟文本做了一个铺垫。看似自然平淡,实为匠心独运。

    二、创意新奇,选点切入

    师:把这样一段话读一下。有个要求,既要读出描写人物的那种味道来,还要请大家读准下面一段话的字音,理解其中6个词的意思。

    课件展示:刷子李的绝活是,刷完浆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但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这天,小三看师傅蘸浆刷墙。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好比一面雪白的屏障。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学生朗读。)

    课件展示:

    愣:非得(děi)。

    绝活:独一无二的手艺。

    悠然:徐缓、悠闲的样子。

    天衣无缝:天仙做的衣服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发怔:发呆。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记。

    (学生自由读。)

    师:注意“悠然”,这是一个用得很美的词,他的手臂在刷墙的时候“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多美啊!

    【品味】课文里要朗读的“美点”很多,需要老师悉心指导,选择合适学生的内容,突出重点,才能避免学生读得机械重复。这个板块里,教者精选、组合了描写刷子李绝活的神奇之笔来吸引小读者的眼球,并设计了要求明确的朗读活动,“读出描写人物的味道”、“读准字音”、“读记生词”。寥寥几句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直奔文章内容,扫除了阅读障碍。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是把教学视点切入到人物身上,把教学内容巧妙地切入到课文之中。不仅如此,这还是极为创新的认字识词活动。

    三、说“奇”论“妙”,细腻品读

    师:现在回到我们的学习任务上来。(课件:说“奇”论“妙”。)

    活动一:

    注意第一个活动,请你说一说刷子李之“奇”。根据课文内容来说话。(课件:说说刷子李之“奇”。)好,看课文,准备说话。(板书:“刷子李”之奇)

    (学生思考,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的,有的小手已经很积极地举起来了,好啊,请你来说。

    生:“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师:用黑衣服来表现自己手艺的高超,多奇啊!谁敢这样!我们都不敢。

    生:“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师:好像没有蘸浆,那个浆水一滴都没有落下来,一刷过去非常得均匀,而且让我们看到它透亮的样子,多奇的手艺。好,谢谢你。

    生:“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师:那样得平整,衔接得完全没有缝隙。

    生:“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师:这仍然还是说他的手艺高超。还有,他有些习惯还是很有意思的。你来说。

    生:“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师:他很休闲地工作,派头也是很大的。

    生:“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师:他敢说这样的话!

    生: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师:就是啊,他似乎不想赚钱;他的手艺很高超,很可能他也不愁没有活做。

    生:“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师:“奇”在他的刷墙的动作,具有艺术的美感,像舞蹈一样。还有说的吗?好,我们根据课文内容,把刷子李这个人身上的奇妙之处说得差不多,我们能不能用最概括的方法,说他“奇”呢?

    生:他有特别奇怪的习惯。

    师:奇怪的习惯,这是一奇,还有呢?

    生:他刷得很好。

    师:手艺奇。好,我们用这样的话语来概括。(课件:手艺奇、规矩奇)他的规矩是很奇妙的,一般人所不具有的。好,请把他的“两奇”读一下(课件):

    手艺奇——超凡技艺,奇妙绝活

    规矩奇——充满自信,行为特异

    师: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现在就很鲜活地表现在我们面前了。

    【品味】语文课应该强调对文本的基本解读。这里,教者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章的词句纵横整合,上下勾联,读句、梳理、概括、感受,层层推进,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带进了文本解读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开始主动探究,用心体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真切的阅读体验,培养了扎实的解读能力。整个教学环节线索清晰、干净利落、清晰朗润。

    活动二:

    师:再来一次活动:论妙。你们看,老师这样写:《刷子李》之妙。它与“‘刷子李’之奇”有什么不同?你来解释。

    生:第一个用的是引号,第二个用的是书名号。

    生:第一个是说“刷子李”的奇,第二个是说作者写法上的妙。

    【品味】一字一标点的“变形”,精致凝练,巧发奇中,令人拍案称奇。教者独具慧眼,找到切入的“点”,化平淡为奇崛,在尺水之中兴起波澜,引导学生来探究作品的结构之妙、手法之奇,学生在不断调动语文知识积累,深入文本进行探究中,兴致盎然地进入对文章章法的揣摩、学习、运用。

    师:多好!我们刚才是说的刷子李这个人物的“奇妙”,现在我们的任务是:发现、欣赏《刷子李》这篇课文表达得怎样。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把刷子李这个人物写得这样鲜活的?他用了些什么手法?

    (课堂暂时出现阻滞。)

    师:我先举个例子:我说课文的标题很妙。“刷子李”这三个字有多种作用……下面我就不讲了。我再举个例子,课文的开头很妙,这个“妙”就表现在他说刷子李的手艺是多么的高妙啊!但不仅仅只是一般地赞叹地说一句,他说:“只要他刷好的地方你坐在里面就赛升天一般的美”,这样有力地来表现人物。我再举个例子:有的细节他描写是很有味道的,比如小三,他就偷偷地看师傅身上有没有白点,这都是巧妙之处。好,下面请大家品析欣赏刷子李的写法之妙,表达之妙。活动方式:可以独立思考,可以两人一组,可以三人一组。好,开始研讨吧。

(学生读、悟、自由研讨,教师巡回指导。)

    【品味】在学生思虑堵塞或者茫然困惑的时候,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保证了学生活动畅通无阻。这里的点拨,奇在不仅给学生指明了方向,还给学生指导了方法,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妙在点拨的时机,在学生无措一分多钟后,才着手点拨,恰是“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师:是不是已经有了一些见解了?可不可以交流一下了?好,下面我们各抒己见,自由地说话,开始吧。你来,谢谢你。

    1:作者把刷子李刷墙时的动作写得非常妙,非常细腻,让人体会到神奇。如:“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还有,“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师:你看人家的描写多么细腻。好,请你来分析。

    2:这里也写得很细,“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

    师:你看,他读出天津的味道来了,能不能用天津话试一下?好,继续欣赏,课文还有哪些妙?如语音之妙,描写之妙……

    3:“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和后面“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我感觉这两句话是相呼应的。

    师:你的发言真妙。你看出来了两个地方,那么这两个地方,其实是对小三的心理描写。你们看,“他真觉得他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和“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怕师傅难堪不敢说”,心理的描写,互相的照应,形成对比的同时还形成了一个悬念。让我们接着往下看是不是“身上真的有白点”呢。

    4:“说着,刷子李用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了,奇了!”这段描写得很生动,很形象。

    师:能不能再细致地分析一下,这个白点是个什么样的白点呢?

    4:是刷子李抽烟时烧的。

    师:妙就妙在这里。小三看见师傅裤子上有个小白点,完了,师傅完了,师傅吹牛啊,这次刷墙不用付工钱了,师傅的规矩都破了,但是师傅忽然说,你看!你看我的白点,把裤子提了一下,白点没有了,原来是烧了一个洞,里面是白色的衬裤,衬出了一个白点。故事妙就妙在用一个误会来表现师傅手艺的高超。我要表扬这位同学。大家继续评说。

    5:“这是传说……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我觉得这句话描写了刷子李的奇,许多人都不信,表现了他的奇。

    师:对,这叫衬托。用人家的“先不信,但后来这个事情真的出现了”来衬托刷子李的奇。你不信吗?人家是真的。行内的生气,为什么啊?有点嫉妒,愣说不信。你看,又找了个好地方,谁还要说?

    6:“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

    师:再分析一下。

    6:我觉得这个句子描写的屋子,我好像亲眼看到一样,描写得很美妙。

    师:是的,这是因为作者在用比喻,用夸张。先把刷子李的手艺之绝表现出来,然后通过一件事情来真正让我们知道刷子李确实有这样的好手艺。

    7:“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会非要亲眼瞧瞧。”曹小三听说过师傅的绝活,就说明刷子李非常得有名。这里也为后面做了一个铺垫,是曹小三观察师傅每刷完一面墙,就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师:她的发言很有水平!她终于发现了这篇文章构思最奇妙的地方,就是安排一个人物看师傅。仅仅让作者写“这个刷子李的手艺是多么的高超啊”还不行,作者还通过一个人的眼睛来写刷子李,这是构思最精巧的地方。通过谁的眼睛啊?

    生(齐):小三。

    师:对,曹小三这个人物的安排,表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用别人的眼睛来看刷子李,比自己写要有力得多。好,接着来。

    8:“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我感觉他刷得很巧妙,而且他刷浆的技巧比别人好。

    师:我补充一下,这位同学发现的是细节描写,作者写刷子李刷墙,是捡最难的地方写,直接写他刷天花板,你说那个水那个浆能不滴下来吗?但,就不滴下来。最难的活,最容易出事,最容易做不好,但是最难的活人家做得那样好。通过“最难”的细节来写人物,来表现他的技艺之妙。看我们同学多能干,找到这么多好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你们没有找到,很简单,我一点出来你们就会恍然大悟。

    9:“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师:为什么?

    9:这里用了比喻的方法来突出刷子李刷的墙非常美。

    师:刷得很美,你还要注意“啪啪声”,干活时很带劲的。刷过去,刷过来,那是有声音的,但是浆就是不掉。还有一个奇妙的地方,在课文里面到处都是,他跟颜色有关。好,请你来。

    10:“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身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的一桶白浆较上了劲。”这里写出了刷子李穿上一身黑就好像跟那桶白浆较上了劲。

    师:这又是《刷子李》这篇课文的一个极妙的地方,就是黑衣服。“黑衣服”就像我们电视剧里面的道具一样。黑白分明,但是黑中就是没有白,极有对比性地写出了刷子李技艺的高超。“黑衣服”也是很妙很妙的。还有吗?

    【品味】“论妙”环节的语言欣赏活动,可谓精彩纷呈、妙点横生。从表面看,这种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表见解。实际上,是教者对文本的精到把握与精心梳理,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游刃有余地点评课堂,才让学生思维飞扬,课堂活动充满了灵动的活力。10位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教者以其经验与睿智,分别进行了及时点评。这些点评中,有评赞,有校补,有阐释,有升华……简洁精美,角度丰富,语言机智,奇情别趣,学生的“说”与教师的“评”相映成趣,构成了课堂上精彩的学习场面,推动着学生的课堂活动向着更广、更深处前行。

    四、奇光异彩,课堂小结

    师:好,我们把大家所有发现的“妙”处小结一下,请做记录。

    第一,标题之妙。这个标题设置了悬念,让我们想:故事写的是什么?同时这个标题又表现了人物的特长,表现了他的专业。

    第二,开头之妙。开头之妙是这样两个字:渲染(板书),用比较夸张的笔法写人物,把人物奇妙的手艺先表现在我们面前。

    第三:场景之妙。什么是场景之妙呢?把刷子李的表现放在一间屋子里,让他具体地进行刷墙的操作,来表现刷子李手艺的高超。就像我们在教室里表现师生之间的一次活动一样,集中地表现人物。

    第四,小三之妙。通过小三的眼睛写师傅,而且写小三时,多次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小三的心理变化穿插在课文的各个部分,我们要是把写小三的话连起来看的话,很多地方都有,所以小三这个人叫“线索人物”(板书:线索)。小三串起了全文,当然,从小三的眼睛里看师傅,那就是很真切地看。

    第五,白点之妙。写白点是写一次误会,正是这个误会使文章显得很生动,很好看,正是这个误会也表现了人物手艺的高超,所以白点是很妙的。

    另外,黑衣之妙。用黑衣服来烘托人物,从侧面表现刷子李手艺之奇妙,来表现他的绝活;结尾也是很妙的,我们刚才没有谈到,其实有的同学刚刚在自习的时候与我交换了意见。结尾妙在哪里呢?妙在小三这一天学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用这样的话来烘托师傅的手艺之妙。然后,跟这相关联的,就是我们谈到的细节描写之妙,那么多美好的细节,那么多生动的细节,就像一个个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总括全文来看,语言表达是多么的精致!

    【品味】老师的课堂小结,闪耀着文学色彩,闪耀着知识的色彩。使人很难相信,这是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教者站在文学欣赏的高度,盘点妙处,规范表达,提炼方法,引导积累。这一板块,还具有以下三个显著功效:1.补充:通过小结,补充学生欣赏过程中遗漏的一些美点,使理解更趋完整;2.概括:通过对学生发现的妙点进行梳理,使思维更有条理;3.升华:语言的感悟、情感的波澜、写法的提炼……,通过小结,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掘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师:好,这节课我们实际上完成了八个字的学习任务。(课件:品读课文,说奇论妙。)

    师:你们很聪明,表扬你们,下课!

总评:

    余老师《刷子李》的教学,看起来平淡,品起来清新奇丽,回味起来则是清奇不凡。

    相形于众多五光十色的语文课,余老师的课堂显得家常而本色。课上,余老师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给我们一种朴实的震撼。这种震撼是因为余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与语文教学理念,确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发展。

    学生活动充分,是一堂好语文课最重要的标准,是高层次的教学境界,是语文教师近乎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为了直达目标,教者主要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1.课堂伊始,就直入课文主要内容,进行解题拓展;2.精选文中最吸引人眼球的神来之笔,引导学生做朗读练习;3.说“奇”论“妙”,品读课文,充分积累升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小步迈进,无论是形式、时间和内容,都指向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孩子们直接接触文本材料,充分参与语文实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真正做到了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而老师的指导几乎达到无痕而又无所不在的境界。教师自然参与课堂讨论,与学生平等的对话,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积累——课堂教学之魂”的教研理念与追求。

    余老师的课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构思精巧、匠心独运、创意无限,体现出极强的理性。“一个巧妙的问题,有时能抵10次琐碎的提问”“对提问的研究,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不提问”。课上,余老师极少有什么提问,课堂教学主要由“说‘奇’论‘妙’”的主活动串联而成,学生却在主活动的导引下思维积极,发言精要,在不知不觉中扎实高效地完成了课堂教学,课堂的生成性强,灵动高效,没有一句、没有一处是脱离语文的生发,课堂上飘荡着浓浓的语文气息,师生在交往、对话中,诗意地完成了对文本的审美过程。真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许,这就是这节课平中见奇的原因吧!

    (作者单位:天津市经济开发区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