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学习帮扶制度,
才让学困生成为积极学习者?
在“双减”背景下,作业量减少了,课堂效率更高了,那么学困生怎么提高学习成绩?如何“帮扶”,让学困生成为积极学习者?今天这篇文章中的学校从管理制度的三个方面帮助学困生群体“脱困”,并真正做到了“减负增效”,他们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将面临三个转变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抑郁水平随着年级升高而提高。更有研究指出当前的青少年正在遭遇一场“四无”心理风暴,对学习、生活和社交无动力、无兴趣,对生命产生无价值感、无意义感,最终导致心灵的荒芜。
在这一令人忧心的现实下,“双减”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不仅对学校教育育人体系进一步进行科学定位和整体优化,也为家庭教育回归本源、缓解焦虑、发挥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指明了方向。
梅洪建:论家校共育的层次与节奏
看到标题估计就有朋友会问:家校共育还有层次啊?家校共育的节奏又是什么?
作为教师,您在谈家校共育的时候,或者说在实施家校共育的时候,是不是以引导家长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为主要内容的?
如果是,那么这就是家校共育的第一个层次:家校共同教育孩子。在实施的过程中,大概会遇到两个问题。
道理给家长讲得清清楚楚
一堂课40分钟,为什么学生吸收效率各有不同?
有效课堂应如何打造?
一堂课,40多分钟,为什么学生的吸收效率各有不同,为什么不同教师的课堂节奏也有所差异?创设高效课堂,需要细致的安排和科学的指导,希望今天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
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师生互动中,应该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
校本教研的“十个转向”
选自王庆灿教育工作室
1. 从“教学研究”转向“课程研究”
教师们始终不能从“知识本位”的学科教学中走出来,最根本的原因是“课程意识”不强。教研一直是处在“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讲解知识”等等问题上,至于这节教学材料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很少去研究,所以,教师们大都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的“育人”价值,他们心目中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