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六上20课《景阳冈》教学设计与实录
(2015-04-28 07:03:14)
标签:
武松大虫店家景阳冈板书 |
分类: 统编教材 |
部编语文六上20课《景阳冈》教学设计与实录
一、张学伟老师《景阳冈》教学设计
(张学伟老师为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一、快板引入,梳理文路
1、师:当哩个当,当哩个当,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膀大腰圆赛金刚。
这一天,思念哥哥回家乡,中途路过景阳冈。
那山上,斑斓猛虎把人伤,英雄挺身上山岗。
这才有,赤手空拳打老虎,为民除害美名扬!
2、师生交流:这段快板说的是谁?(武松)
什么事
打虎之前还干什么(喝酒、上山)
【板书:武松、喝酒、上山、打虎】
3、这篇课文和以前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4、【文白夹杂,是古代的白话小说,例如:老虎——大虫,喝酒——吃酒】
二、学习“喝酒”(第二段)——研读语言,体会“倔强”
1、体会喝酒——酒量大,动作爽
师:武松怎么喝酒?
(1)酒量——一般人三碗酒,武松喝十八碗,顶六个人酒量。
【出示:十八碗酒】
(2)豪爽——一般人小口喝(比划),武松一饮而尽
【出示:一饮而尽】
2、体会语言——豪爽、倔强的性格
师:武松不光喝酒还喜欢讲话!那么武松讲些什么?我们来研究研究!
出示:
武松(敲着桌子)∶“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店家∶“客官,你应该看见,我门前旗上明明写着‘三碗不过冈’。”
武松(奇怪地)∶“怎么叫做‘三碗不过冈’?”
店家(得意地)∶“我家的酒虽然是村里的酒,可是比得上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叫做‘三碗不过冈’。过往客人都知道,只吃三碗,就不再问。”
武松(笑)∶“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店家∶“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叫做‘出门倒’,初入口时只觉得好吃,一会儿就醉倒了。”
武松(从身边拿出些银子来)∶“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学生练读——学生对读(指导读出人物神态,体会性格)——师(店家)和众生(武松)对读——师:读得不错!不听劝告,要酒喝,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武松?(执拗、骄傲、倔强、豪爽)——【师:对!这就是倔强的武松!(板书:倔强)】
三、学习“上山”——研读心理,体会“犹豫”
1、师:武松喝完了酒,提了哨棒,大踏步走上景阳冈来。大约走了四五里路,看见一棵大树,树干上刮去了皮,上面竟写着这样两行字——
【出示: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过冈,请勿自误。】
这官府的公文要说什么?谁来解释一下?(解释请勿自误)
这正是——【出示(逐渐变大):山上有虎,单身莫行!】
2、师:原来真的有虎,原来真是错怪了店家,原来我真的错了!怎么办?武松却有了这样的想法——
【出示:
(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害怕了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死要面子,犹豫)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硬着头皮上山,碰碰运气)
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给自己打气,还不相信有虎?自欺欺人)】
师:用心的读读,你读出来武松的什么?(害怕、犹豫、要面子、侥幸心理)
知道有虎,他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回去—害怕了吧?)
后来又想——(不能回去,怕人耻笑—死要面子)
再后来想——(上去看看—硬着头皮上山,碰碰运气)
最后他想——(哪有大虫—给自己打气,还不相信有虎?自欺欺人)
师:哈哈!原来武松也害怕,也犹豫?这——好像不是英雄所为吧?英雄应该没有缺点啊!我要写,就写“武松一看有虎,说,上山去,我打死他!”怎么样?【学生:武松以前从没打过虎,怎么可能主动去打老虎?写他犹豫,这才真实,才是对人的描写,英雄也有凡人的一面。)对,武松也是人,也有人的害怕和犹豫【板书:犹豫】但他还是提着哨棒上了山,说明他还是有凡人没有的——【板书:胆量】这就是人的—犹豫,神的—胆量!】
四、学习“打虎”——研读动作,体会“智勇”
1、读——理过程,品动作
师:我们来看最精彩的打虎描写——
【出示:那只大虫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往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1)指名读第一段——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谁先进攻?(老虎进攻(扑、掀、剪—学生演示),武松(闪——a和躲对比
【出示: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2)齐读第二段——武松进攻(抡起
【出示: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3)师读第三段——中间注意关键动作(按住、脚踢、拳打—做出简单动作演示)
2、看——看录像,品惊险
师:了解了打虎场面,你们想不想看看?我们来看一段精彩的录像!
3、说——讲感悟,品写法
(1)师:多么精彩的打虎场面!在这场生死搏斗中,你看出一个怎样的武松?(惊慌、机智、勇敢,力大)
【1、力大——按住
2、慌乱(板书)——抓住两处
a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
b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2)
酒后上山(揪心)——店家劝阻(放心)——不听上山(揪心)——看见公文(放心)——执意上山(揪心)——老虎进攻(揪心)——武松棒打(放心)——急打棒折(揪心)——按住打死(放心)就这样多次一上一下(手势),这就叫一波三折。
你看,经典文章就是这么折磨人啊!这正是——武松打虎真过瘾,我们阅读真揪心!3、智慧——先闪后攻】但他还是凭借机智勇敢战胜了老虎,而且他还是有凡人没有的——【板书:力量】这就是人的—慌乱,神的—力量!【板书:智打、力打】
五、总结拓展
师:过人的酒量,过人的胆量,过人的力量——这就是武松!倔强、犹豫、慌乱——这正是武松作为普通人的一方面。但是他的酒量、胆量、力量——是凡人所能有的吗?所以,清代伟大的评论家金圣叹说,武松是人也是神。【板书:人,神】这就是人的—倔强,神的—酒量;人的犹豫,神的胆量;人的慌乱,神的力量!后文书还有他的精彩故事——《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更多精彩,尽在《忠义水浒传》!
二、《景阳冈》课堂实录
执教: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时间、地点:2011年9月25日,湖南省长沙市育才小学
整理:潜江市园林一小姜俊华根据听课记录整理
一、板书课题,进入新课
二、快板表演,拟出文章主线
师:老师今天来给你们上课,怕吗?
生:不怕。
师:敢读书吗?
生:敢。
师:敢发言吗?
生:敢!
师:敢表演吗?
生:敢!
师:想看我表演吗?
生:想。
师:我来跳个舞,好吗?
生:好!(笑)
师:身体不好!那我来表演快板好吗?
生:好!
师:希望我用普通话还是河南话?
生:河南话。
师:【课件】你们别“啷”,听我来“啷”!(老师快板表演)
生:(掌声)。
师:写了什么?
生:武松!
师:他干了什么?
生:打虎!(师板书)
师:打虎之前干了什么?
生:喝酒!(师板书)
师:喝酒之后呢?
生:打虎。
师:喝完酒就打虎?
生:上山冈!(师板书)。
师:课文按顺序就写了……(师板书)
生:武松喝酒——上山——打虎。
三、品析“喝酒”部分
师:武松的“喝酒”与众不同。一般人喝酒喝多少?
生1:一斤。
生2:二两。
师:一般人喝酒二两到半斤,用碗大概是一碗。古代的酒度数较低,一般人喝3碗,武松喝了多少?【课件】
生:十八碗!
师:相当于6个人的酒量。武松是怎样喝的呢?我问你,你见过一般人喝酒吗?
生:见过!
师:怎么喝的?你说!
生:喝一点点,再吃几口菜!
师:武松怎么喝的?【课件】
生:一饮而尽!
师:齐读!
生:十八碗酒,一饮而尽。
师:这就是武松的喝酒,喝酒的过程中,还在讲话,我们来读一读武松与店家的对话。【课件】同桌两个人一个读武松的话,一个读店家的话。
(同桌练习读)
师:你来当武松,你选个店家。我们来听听他们两个人的表演。
(指名读)
师:看他们的表演谁像?
生:武松。
师:他为什么不像?谁来提提建议?
生:没表情。
师:好像不是店家在讲话,而是在念书。这个同学好在他把课件中括号里的词进行了表演,我们在读时就要他们用上去。我再请一组,谁来?
生:我!我!……
师:我来请两位女同学!
(两位女生表演,老师及时指导)
师:怎么样?给他们鼓鼓掌!(生鼓掌)
师:这样吧!我们一齐来!不过,这个桌子要敲,敲翻了我可不会负责!
(师生配合读,师随时进行指导)
师:这个过程,武松一直在干什么?
生:喝酒。
师:不是喝酒,你说。
生:叫人筛酒。
师:叫人筛酒就是要酒。第一次他敲桌子说“筛酒来!”;第二次他奇怪地问:“什么叫三碗不过冈?”第三次他笑:“哈哈,我吃了三碗怎么不醉?”;第四次他干脆把钱拿出来了,说:“给你钱!筛酒!”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这一段对话很精彩,但从这段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生1:豪爽!
生2:刚烈!
师:刚烈,这个词是形容了性格坚强的女子的!
生3:倔强!
生4:意志坚强!
……
师:别人不给酒,他非要喝,他的脾气怎样?
生:倔强!
师:是呀,从这个部分,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性格倔强、酒量又非常大的武松!(师板书)
四、品析“上山”部分
师: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后他执意上山,上山时他看到了一个公文【课件】(生齐读)
师:什么是大虫?
生:老虎!
师:谁来解释这个公文?
生:景阳冈有老虎经常伤人,过冈时要结伴,请别……
师:你就解释最后一句!
生:请别犯规!(笑)
师:谁还想说?
生:请别自己害了自己!
师:“请勿自误”怎么理解?
生:别自己耽误了自己。
师:武松读出了八个字【课件】(齐读)。
生:山上有虎,单身莫行!
师:拿出笔,默读课文,划出武松心里的想法。
师:【课件】齐读!
(师生配合,生读武松的心理活动)
师:一共有几处?
生:3处!
师:武松心中其实在干什么?
生1:想回去。
生2:害怕。
生3:自我安慰。
生4:给自己壮胆。
师:让我们来细细品味!先看他的第一个念头是要干什么?
生:回去!
师:齐读!(生读)
师:他想:干脆回去算了,但是转念一想,读!(生读)
师:心里害怕不害怕,但是他要做……
生:好汉!
师:为了面子,他回去不回去!
生:不回去!
师:再读后面,“怕什么……”读!(生读)
师:这句话是他干什么?
生:安慰自己!
师:自己安慰自己,也许碰不到老虎呢?再看后面,读!(生读)
师:什么意思?你说!
生:这里没有大虫,是人们自己吓自己!
师:这里究竟有没有大虫?
生:有!
师:有,为什么武松说没有呢?
生1:安慰自己不害怕!
生2:给自己壮胆。
师:害怕的武松;要面子的武松;有侥幸心理的武松;自己给自己壮胆的武松;其实在上山的过程中,武松一直在——(师板书)
生:犹豫!
师:但是武松还是上山,说明他有——(师板书)
生:胆量。
师: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写:山上有老虎,我不怕,我上去把它打死算了。这样写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1:太直白!
生2:他没打过大虫,不会直接上去!
师:是呀!没打过,他不会直接上山打虎,这样写就不真实。他把武松写得要面子,害怕了,这样写才……
生:真实!
五、品析“打虎”部分
师:不管怎么说,武松上山了,最精彩的打虎片断开始了!【课件】你来读第1段!
(生读)
师:不错,读得很流利,谁再来读?
(指名读)
师:像我这样读!谁再来?
(齐读)
师:大虫的所有动作都突出了一个字,谁来说?
生1:快!
生2:猛!
生3:有力!
生4:凶!
师:猛、凶、有力、快是这样吗?
生:是。
师:武松的动作也要快,我们要通过朗读将这种感受读出来。这一段中,谁在进攻,谁在防守?
生:大虫进攻,武松防守。
师:大虫做了几个进攻动作?
生:3个!扑、掀、剪!
师:武松做了3个动作,都是一个字——
生:闪。
师:大虫是扑、掀、剪,武松是闪、闪、闪。这位同学过来!这就是老虎,你来表演动作!
(生表演)
师: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武松在身后就来不及了,你再琢磨一下。该怎么表演“掀”呢?你来!
(生表演)
师:看到没,用后腿一蹬。更难的还在后面呢?怎么“剪”?齐读这句话。
(生读)
师:没尾巴,用手在后面当尾巴。本来尾巴是耷拉着的,现在把它竖起来,扫一下也行。是这样吧?
生:是!
师:大虫厉害不?
生:厉害!
师:武松是用了一个动作——闪,我把它换成“躲”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闪”的速度快一些!
师:“躲”不快吗?
生1:“躲”说明胆小。
生2:没说出他怎么“躲”。
师:日本鬼子来了,我们躲起来了,躲说明我们藏起来,再也不……
生:出来了。
师:武松如果躲起来了,他还来打大虫吗?
生:不能!
师:所以课文中用的是“闪”。你们当武松,我来当大虫,我们都来读!
(师生配合读)
师:惊险吧!现在难倒了?
生:武松。
师:好,齐读下一段。
(生读)
师:武松动手了吗?
生:没。
师:还没动手,那唯一的哨棒也折成了两截。这下,武松要赤手空拳打大虫了。这一段我来读,但你们有任务,喝酒时我们研究武松的语言,上山时我们研究武松的心理,这一段,我们研究他的——
生:动作。
师:这一段中动作很多,你们要关注武松的精彩动作!
(生读,将武松的动作留给学生读)
师:武松有几个关键动作?
生:跳、按、踢、揪、打。
师:这就是武松打老虎的动作,这个过程怎么样?
生1:紧张。
生2:勇猛。
生3:不容易。
生4:惊恐。
师:武松冷静吗?
生:不冷静。
师:要不然哨棒怎么会折呢?武松也很惊慌,但从“按”这一个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武松也有超乎常人的——
生:力量。
师: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武松的慌乱与力量。(师板书)这篇课文很有意思,让我来梳理一下!武松酒醉到上山,我们的心就——
生:提上来。
师:店家劝他,我们的心就——
生:放下来。
师:他不听店家的话,我们的心又——
生:提起来。
师:看见公文,我们以为他会回去,心又——
生:放下来。
师:他上山了,我们的心又——
生:提起来。
师:老虎攻他,他躲过去了,我们的心又——
生:放下来了。
师:哨棒折了,我们的心又——
生:提起来了。
师:在读课文的时候,我们的心一提一放,一提一放。武松打虎真过瘾,我们读书真纠心。看黑板,我写的第一排词是——
生:倔强、犹豫、慌乱。
师:这都是我们“人”所有的表现(板书)。第二排我写的是——
生:酒量、胆量、力量。
师:这是人所有的吗?这是“神”有的表现。(板书)有一位文学家说过:“武松是人,也是神。”
六、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师:谁还知道“武松”后面的故事?他这一生只打了一只“老虎”吗?请同学们回家再去品一品《水浒传》!
板书:
景
倔强
酒量
三、蒋军晶老师《景阳冈》课堂教学实录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 蒋军晶
一个重要人物
师:这个单元的课文我都很喜欢,比如《将相和》,比如《草船借箭》,今天这个《景阳冈》我也非常喜欢。这篇文章选自四大名著之一,大声说──
生:《水浒传》
师:来,跟我一起写,有的同学很会遗漏这个书名号(师生板书《水浒传》)。这本书讲的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将揭竿起义的这样一个故事,这本书的作者考试是要考的,跟我一起写──
生:施耐庵
师:(师板书:施耐庵)你要知道这水浒传有108将,你知道的有──
生:豹子头──林冲。
生:武松。
师:武松,他的外号是什么呢?
生:行者。
师:非常好,行者武松。
生:智多星吴用。
生:黑旋风李逵
生:及时雨宋江。
…………
师:还有许多许多,对不对?但是在70回本的水浒传里边,施耐庵把最多的篇幅最多的文字给了──武松。(板书:武松)给了行者武松。这篇文章,编者给它加了个题目──《景阳冈》。如果这个题目让你来写,我估计你会写──
生:武松打虎。
师:是啊,大家喜欢看“武松打虎”,但是我们不能只看打虎,我们还要关注武松、我们要透过这个打虎,去思考武松这个人。武松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今天来思考这个问题,行不行?
生:行。
十八碗酒和三处榜文
师:(板书:人)这篇文章是一篇白话文,有几个字比较难读,来,我们一起来看看。(略)
师:再看这个字,谁会念?你总会念吧(PPT:筛)
生:shai
师:这个字在这篇文章里反复出现,为什么?因为这个店家反复地为武松筛酒,“筛”就是“倒”的意思,就是“斟”的意思,斟酒倒酒,那么他前前后后给武松筛了几碗酒呢?我们来数,请个同学来读这句话(课件:店家拿了三只碗,一双筷子,一盘熟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了一碗酒。
生:(读)
师:读得好,满满筛了一碗酒。几碗了?
生:一碗。
师:继续读。(课件出示:店家切了二斤熟牛肉,装了一大盘子,拿来放在武松面前,再筛一碗酒。)
生:(读)
师:几碗了?
生:两碗。
师:继续。(课件:店家又筛了一碗。
生:(读)
师:几碗了?
生:三碗了。
师:再往下读。(课件:店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
生:(读)
师:几碗了?
生:六碗。
师:武松的酒量够好的,再往下读。(课件: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连又筛了三碗。)
生:(读)
师:几碗了?
生:九碗。
师:再往下读。(课件:店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
师:几碗了?
生:十二碗了。
师:前面是一碗一碗地筛酒,现在是三碗三碗地筛酒。再往下读。(店家道:“这厮醉了,休惹他。”再筛了六碗酒与武松吃了。)
生:(读)
师:
生:十八碗。
师:这前前后后武松共喝了十八碗酒。限于篇幅,教材里这篇文章啊,缩短了。后来具体怎么筛酒的句子缩成这样一句话──(课件:店家无奈,只好又给武松筛酒。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师:共吃了十八碗。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出店家是不愿意的,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生:“无奈”。
师:还有呢?
生:“只好”。
师:这就奇怪了,按照道理一个是卖酒的,一个是买酒的。如果有客官要买酒那应该是高兴啊!那店家为什么心不甘情不愿呢?
生:他认为武松肯定要过景阳冈,他这个酒很会让人醉的,他不想让武松在路上被老虎吃了。
师:那店家良心真不错!我说句闲话啊,这店家跟现在很多黑心商家比起来心地真好!现在很多黑心商家,卖过期的、变质的、甚至有毒的东西,对不对?你看这店家为他人考虑,为顾客考虑。来读一读。
生:读(店家无奈,只好又给武松筛酒。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师:他不断地在阻拦,不断地在劝说,是吧?好,再看一个词。(课件:榜文)读──
生:榜文
师:“榜文”是什么意思呢?你们预习过的。
生:就是当时的一个命令一样。
师:不够准确,我们五年级的哦,预习要看文章下面的注释。
生:旧时官府的告示。
师:这告示上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呢?你现在马上翻开书,找到相关的话划下来。
生:(划线)
师:李子墨,你来读一下。
生:“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过冈,请勿自误。”
师:(课件出示: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过冈,请勿自误。)是不是这句?这告示上大概就写了这样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
师:“请勿自误”是什么意思?
生: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
师:武松如果仔细看,愿意读,这一路上可以看到几处这样的告示?几处?不忙着举手!
生:有三处。
师:分别哪三处?
生:店家的门口又一处,还有大树的树干上有一处,还有庙门前有一次。
师:你说当时的政府,当时的县衙也挺负责任的,他们没有报纸没有网络,到处粘贴这个告示,就是为了让大家小心。武松在酒店墙上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告示,读──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过冈,请勿自误。
师:如果酒店墙上遗漏没看到,走到大树下,这树干上也写着这样的字,读──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过冈,请勿自误。
师:妙就妙在这路上还有一座山神庙,这山神庙中当然可以贴这样的告示,前面没看到没关系,抬眼一看,读──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过冈,请勿自误。
师:也就是说武松可以一次一次看到这样的告示,对不对?奇怪了,店家阻拦了,告示提醒了,可是武松偏偏还要上这景阳冈,偏偏还要遇到这老虎。你说原因是在别人呢?还是在他?
生:他。
上冈的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酒和榜文都没有拦住武松)
师:那么好,我们就思考着第一个问题,这武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都说这山中有虎,他偏向虎山行。请你默读1到7自然段,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这个时候你可以拿起笔,可以画,可以批注。有一个金圣叹的人读水浒传,全都做了批注,恨不得他批注的字比这小说还要多。
生:(画)
师:我们要概括地说,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就从这些段落里面去找。有想法了吗?你负责说。我负责记录。大声说。(适时板书)
生:倔强。
师:我会记住这个词是你想的。
生:武松是个爱面子的人。
生:自以为是。
生:多疑。
师:不相信别人。
生:胆大。
师:大到去了,大到可以包天。
生:我觉得武松是个豪爽的人。
生:暴躁。
生:我觉得武松是个要强的人。
生:争强好胜。
生:防备性强。
师:我记录了很多词,这是你们阅读时的感受。有的感受未必大家都体验到了,要解释一下。比方说多疑、自尊心强,谁来解释?
生:就是说在第四段“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来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唬我?”就是说他很怀疑,留他在家里歇歇、是不是半夜要害他性命?本来店家是一片好心,他反倒怀疑是要害他性命。
师:明明一番好意,武松却怀疑了。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现在总是不相信别人,说明现在世风日下。
师:谁来解释武松爱面子、要强?
生:文章第六段的最后面说“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武松如果是个不爱面子的人,肯定会回去,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他现在不回去,肯定觉得自己是个好汉,很要面子的人。
师:你看武松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当好汉,一个是保住自己的性命。他尽然把好汉的名声比性命看得还重要,你说这个要面子啊,你说这个要强啊,一目了然。
师:你看啊,武松就是这样一个人──倔强、爱面子、要强、多疑。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就不可能上冈,就不可能打虎。不相信我们再来回顾一遍。
先自己读读店家的这番好心的解释。(课件:店家道:“我家的酒虽然是村里的酒,可是比得上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叫做‘三碗不过冈’。过往客人都知道,只吃三碗,就不再问。”
生:(读)
师:这店家其实够耐心的吧,如果武松这个人不倔强、不爱面子、不暴躁、不自以为是、不多疑,文质彬彬,很有礼貌,你们说这武松该怎么来回答?
生:他就会先谢过店家,然后下冈去了。
师:可是武松什么反应呢?我们一起读──(课件:武松从身边拿出些银子来,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师:因为武松是这样一个人。
师:另外我建议你们读原版的,原版的对话更精彩,连脏话都有。它就是怕我们看到脏话把原版改掉的,但是那脏话就反映出武松的性格,“怕甚个鸟啊”,谁来读这句话?把这个感觉读出来。
生:(读,赢得掌声)
师:有点意思,有点意思啊,好。我们再往下看,这店家是好人啊,他劝了半天,劝得仁至义尽了──(课件:店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天晚了出来伤人,已经伤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官府限期叫猎户去捉。冈下路口都有榜文,教往来客人结伙成对趁午间过冈,其余时候不许过冈。单身客人一定要结伴才能过冈。这时候天快晚了,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不如就在我家歇了,等明日凑了三二十人,一齐好过冈。”
师:如果武松不倔强,不爱面子,不暴躁、不自以为是、不多疑,不胆大,不那么逞强,你说这个武松,会是怎样的一个反应?
生:武松可能会说“多谢店家的好意,我心领了”。
师:心领的意思就是放弃上冈。武松如果真的放弃上冈,会有后面这一出武松打虎吗?武松真实的反应是──(课件:武松道:“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来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唬我?”
师:真是好心当做驴肝肺。好,再往下走,我们继续读。(课件:大约走了四五里路,来到冈下,看见一棵大树,树干上刮去了皮,一片白,上面写着两行字。武松抬头看时,上面写道:“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过冈,请勿自误。”
师:看到这样的告示,如果武松这个人不倔强、不爱面子、不暴躁、不自以为是、不多疑,文质彬彬,很有礼貌,他的反应是?
生:肯定回去了。
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生:回去最多让人笑话,可总比丢了性命好啊。
师:可是武松不是这样的人,武松真实的反应是,一起读。(课件: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师:再往下看,终于走到这庙门前了,读。(课件:走到庙前,看见庙门上贴着一张榜文,上面盖着官府的印信。)
师:如果前面说没有印信,只有书上写着那么两行字,对不对,这里可有这么货真价实的印信,这印信是什么?
生:官府的印章。
师:是啊,如果武松这个人不倔强、不爱面子、不暴躁、不自以为是、不多疑,文质彬彬,很有礼貌,看到盖有官府印章的榜文,他的反应是?
生:回去。
生:不应该走着回去,应该跑着回去。
生:别死要面子了,走为上策。
师:好,我想我们大部分人都这样的反应,可是这武松呢?读。(课件: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师:你看武松就是这样的人。有一点点的倔强,有一点点的要强,有一点点的自以为是,脾气有一点点的暴躁,有一点点的防备心,胆子特别大。因为他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上了冈,打了虎。
武松的“过人之处”
师:历史上打虎的英雄多得是,但是我们最喜欢看的就是武松打虎。
生:我觉得我们喜欢看武松打虎就是因为他赤手空拳跟老虎打。
师:一般的人做的到吗?你做得到吗?(笑声)都做不到,所以他肯定不是普通人。他有过人之处。(板书:过人之处)下面,轻声地读后面部分,注意要发出声音了,因为那一部分不发出声音就可惜了,然后边读边想,他赤手空拳打死那老虎,他的过人之处是什么?
生:(读课文5分钟)
师:谁来说?
生:他的拳头像钢铁一样。
师:说的太具体,不够概括。能总结出来吗?
生:他的反应快。
师:反应快,好。(板书),身手非常的敏捷。
生:力气大。
师:还有吗?
生:武功好。
师:武艺高强。
生:谨慎。
生:我发现他用脚踢和用拳打的时候,感觉他的拳和脚非同血肉之躯。
师:那就是他武艺高强,那就是他力气大。
生:还有就是他的胆量很大,普通人看见老虎早就吓得腿脚都软了,哪里还有这般力气。
生:我觉得武松非常聪明。
师:聪明加上有勇气,那就叫做智勇双全了。
生:我觉得武松还有自知之明。
师:这些“词语”是你们的概括,下面请你们到文章里找依据解释。
师:比方说这“反应快”,很多人说这武松身手敏捷,反应快,就看一个字,你们说哪个字呢?
生:闪。
师:你看武松闪了几次?
师:几次?
生:4次。
师:老虎一出来,武松──闪,老虎一扑,武松──闪,老虎一掀,武松──闪,老虎一剪,武松还是──闪。这武松是不是只会“闪”啊?(笑声)我们往下看,你把看到的武松的动词圈出来。
生:(看,圈。)
生:“抡”。
生:“跳”。
师:“劈”。
生:“按”。
生:“揪”。
师:这样的词还有。但是我们来分析哦,几乎所有人分析武松反应快的时候,不是分析这个“抡”,不是分析这个“跳”,不是分析这个“劈”,不是分析这个“按”,揪,就是分析这个“闪”,他一闪再闪,从这个闪里边可以看出什么呢?你们四人一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
师:谁先说?
生:我们组讨论出来的就是“闪”可以突出他的主动性,如果比较一下,“躲”和“闪”,“躲”就是比较被动的,比较害怕的,“闪”就是比较主动的。
师:好一个主动,尽管跟“躲”的意思有相近,但是“闪”字里边可以看出他前有后守,后面有进攻,太棒了。
生:我对他有补充,一般人见到老虎都是吓得腿都软了,而武松他就是一闪闪到它的后面,所以说他勇气很大。
生:我们小组认为从“闪”字中可以看出武松速度很快,本来大虫就很快速的,武松每一闪都能闪过大虫,所以他速度真的很快。
生:武松见到老虎不会很慌张,老虎这么一吼,吼得整个山冈都动了,这一吼气势很大,通常人听到这一吼之后,都给吓死了。
师:好,结果他还在闪,你不要小看这个闪哦,这个闪字里边可以看出很多。
生:我有补充,可以看出速度很快,那肯定步子很大。武松是条好汉,步子这么大。说明他武艺确实高强。
生:我们组从“闪”字理看出他很谨慎,他知道自己光是硬拼的话是拼不过老虎的,所以他前面几下呢先躲过老虎,后面再打。
师:所以从中可以看出武松在当时情况危急之下做出的选择,先防后攻,对不对,太棒了。
生:老虎不是要扑上来么,武松知道老虎后面就看不到了,所以他跳也是有策略的。
生:他闪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书上写着,所以他就躲到它后面,大虫就得用很多力气来从后面攻他。
师:闪的位置好,还闪出技巧来了。看来对老虎的习性也比较了解。
生:他的视力好,因为当时天已经黑了,天黑的时候我们一般看不清什么东西,但是他可以看清老虎怎么样怎么样。
师:好,闪字还可以看出视力好。哈哈哈哈。
生:他知道老虎的习性就是攻他三下,劲就泄了很多,这时再去打老虎,就比较容易一些。
师:这个“闪”字好不好?可以看出好多东西,对不对?可以看出武松聪明吧?可以看出武松谨慎吧?其实聪明和谨慎还有很多细节看得出,我们时间不多,我就开放一个名额。你还从其他地方看出他的聪明和谨慎吗?
生:我从第十二段和第十三段看出他很谨慎,武松松了手来,去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后面说他怕大虫没死,就又用棒子打了一回,然后后面是武松打死那只大虫之后,觉得周围天很黑,他想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的话怎么打得过?因为他力气已经耗光了,所以他还是先下冈去了。(掌声)
再“过人“终究还是人
师:各位,我们发现武松是不是有过人之处?(是),他的力量过人吧?他的反应过人吧?他的智慧过人吧?他有这么多“过人之处”,可他终究还是个──人。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他是一个神了?(不是)我刚才提到的金圣叹,金圣叹做的批注很有意思的,他经常写大段的话,但是在这一段批注里边,他就这么简单,出现了大量的“人”。(课件)他认为武松还是血肉之躯,终究还是一个人。所以下面请你静下心来,就打虎这一段做批注,在哪些地方你也像他一样写一个“人”字?你看出他毕竟还是一个血肉之躯。毕竟终究还是一个平凡的人。
师:我们还是按顺序来,有谁在第九段写上这个“人”字吗?
生:武松被那一惊,酒都作冷汗出了。说明他有点怕老虎。
生:
师:这一段还有吗?那一处没发现的话,太可惜了。
生:武松见了,叫声“阿呀”,说明武松吓了一跳。
师:哎呀,那一声“哎呀”太绝妙了。那个金圣叹就在旁边写了一个字“妙”来,我们哎呀一下。
师:武松见了叫了一声──哎呀。
生:我在这里写了个人字。武松使尽平生气力举棒就打,结果打到了树上,棒都断了,我觉得这棒断得太好了,我觉得武松紧张,很真实。
生:我是看到最后一句,一点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也就是说能把老虎打得那么累的武松,自己肯定也很累。
生:我还是在第十一段写了个“人”字,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这个“乱”字说明他连看都不敢看了。
师:好一个乱字啊!再往下看还有吗?
生:我还是第十一段上:写了个“人”字,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说明他还是很怕老虎的,怕它又站起来,说明他心里还是留着点防备的。
生:武松心里想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酥软了。这里让我觉得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前面是在恐惧中憋着一股劲,等这股劲泄了,整个人就快软瘫了。
生:我在最后一段写了个“人”字,最后那段武松找那条打折的哨棒,武松是找,说明前面确实吓得不轻,帽子也不见了,哨棒也找不到了,在这过程当中武松一直是慌张。
师:从这么多细节里可以看出,他也只是普通的一个人。那作者这样写,你觉得好吗?武松可是个大英雄啊。
生:这样反而觉得武松这个人真实。
生:现在很多电视里的英雄是打不死的。我们这些电影很烂。
师:同学们,我喜欢你们,和你们上课很开心。武松这个人,最终打死了老虎,一举成名,戴红花骑大马,成为一个英雄。
师:故事再往后发展,他一直在打老虎,你知道他在打什么吗?
生:打贪官。
师:打什么?
生:凶手。
师:打什么?
生:打那昏庸的朝廷。
师:那些虎可比这只老虎难打了。最后丢了自己的姓名,终究武松是一个人,他的墓就在我们西湖边,你们看到过吗?
生:没有。
师: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好不好?对了,单元考试,如果问你武松是个怎样的人,你就答──智勇双全,身手敏捷。其它就不用写了,容易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