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众传播的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会经历哪些心理历

(2010-05-26 22:07:20)
标签:

杂谈

大众传播的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会经历哪些心理历程?

所谓受众,就是指信息传播的对象,信息的接受者。举例来说就是:书籍报刊的读者,电影电视的观众,广播的听众等,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最终目的地。

受众的心理选择过程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一、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又被称为选择性暴露、选择性接触,是指媒体和信息是否受到受众的注意,受众会对这些媒体和信息进行选择。

受众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各个年龄、各种学历、各行各业的人。那么,由于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等等的不同,他们对信息的选择也就不同。“传播学之父”施拉姆这样认为: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也就是说,受众是积极的寻求和接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受众接受信息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例如:一个身患重病的人,他不会去关心国际时事,而是会更注意是否有新药特药的推出;一个居住在国外的人,他每天更关心的是本国本地区的天气状况。这两个例子都是受众从自身的需要,而选择接受信息的。

对于传播者来说,它不能强迫受众去接受自己所传递的信息;但是它可以考虑到受众的心理接受习惯,适当改变传播方式、强化和更新传播内容,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引起受众的注意。

二、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从自身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对信息作出的解释。

由于信息接受者的教育程度、心理思想、社会经历、个人需求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因此他们对相同信息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人们有选择的接触了一个信息后,会按照当时的需要、兴趣和情绪进行理解。

同一条信息,由于受众不同,所做出的解释也就不同。例如:报纸上有一篇报道,一对父母将自己年满十八岁孩子赶出了家门。有人会批评这对父母不尽人情;可有人会赞同这对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独立的教育方式。

三、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记忆是指受众对信息的记忆是有选择的,他们会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记忆深刻;而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没有给自己的大脑形成刺激的内容加以遗忘。

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一样,十分注重受众本身感兴趣的、自身需要的、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容易遗忘那些与自身生活无关、不感兴趣、与自己原有态度不相符合的讯息,这种行为是出于潜意识的。例如:作为一个乔丹的球迷,受众可能依然记得几年前一场重大的赛事中,乔丹是怎样上篮、投篮,甚至依然记得他一共几次犯规、几次失误;而对其他球员的表现已经完全忘记。

受众是大众传播的积极参与者,没有受众的参与,这个传播活动就不完整。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教育水平、职业、地缘、收入水平、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明显,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他们对传播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传播媒体只有在较长时期内向受众传达差异性信息产品和服务,满足其特殊需求,形成媒体的特有受众群体,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认可,形成高于竞争对手的优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