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香三和九碗三行子介绍(全文)
标签:
九碗三行子雷将新疆美食 |
分类: 美食杂谈 |
九碗三行子,是新疆回族人有百年历史的老席宴,在清朝末年就已成俗。它是九碗菜同时端上来,呈四边型放置,从哪个方向看都是三行,故曰;“九碗三行子”。
新疆回族过去把赴宴叫“吃席”,“九碗三行子”就是最老的正宗宴席了,凡婚丧嫁娶等大事,主人一般都会专门请来会做这道菜的大师傅为客人准备。
它的制作比较讲究,“九碗三行”的菜,不用过油炸或炒,全都是蒸、煮、拌,吃起来不腻人。肉的原料老早以前主要是牛、羊,以后又增加了鸡肉、鱼肉等;蔬菜是白菜、豆腐、粉条、辣子、木耳、黄花、鸡蛋、葱花或其他,一般根据四季蔬菜的变化而不同。
以前由于物质条件不是很丰富,肉的下面都垫了很厚的菜,随着后来物质条件的改善,垫的菜是越来越薄了,原因就是为了保持那种原始的风格。
客人人席后,先端上新疆回族特有的点心和糖果,喝喝茶、聊聊天,然后开始上“九碗三行”的菜。
“九碗三行子”,端上来先上四个角的肉菜,叫“角肉”,一般上丸子和焖肉,一般是羊肉丸子、牛肉丸子、夹沙丸子、珍珠丸子;然后再上四个边的菜,谓“门子”,传统的门子多为黄焖子、白焖子、条子肉、黄焖肉等。其中相对的两碗菜,名称要对称,也就是菜名要一样,但花样和原料可以有区别。比如东面是“丸子”,那么西边的菜也必须是“丸子,但一边的丸子可以用牛肉,另一边的丸子可以用羊肉,以示区别。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菜的花色和品种,显得丰盛。最后上的中间那碗菜,一般是凉莱、甜菜或汤锅。
“九碗三行”菜,由于最后一道工序是蒸出来的,所有它的上菜速度特别快。上菜的时候,把一桌的九碗菜,先放一个木制的方盘子里,然后端上去。所以不论来多少人,事先统计好后,几乎可以把好多桌菜同时上齐。
“九碗三行”菜的主食有花卷、馍馍、米饭或油香(办喜事时不用油香)。
上世纪80年代,“九碗三行子”在乌鲁木齐市场上曾经出现过,后来停顿过10年时间,因为刚从家宴走向市场,人们更喜欢吃一些新鲜菜肴,九碗三行子吃的人比较少;这也和市场上日益丰富的饮食有一定关系,毕竟吃起来太讲究,又不能偷工减料。
也许是”风水轮流转“,2005年,在老顾客的要求下,我和新疆都市报原记者赵红梅的共同呼吁,“九碗三行子”在乌鲁木齐市场上又重新“复活”了。
现在市场上的九碗三行子,品种繁多,形同意不同,多种“新派”九碗三行子出现在市场,而本店推出的九碗三行子,传承于新疆鄯善县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马寿祥大师。
马寿祥大师的九碗三行子源于家族嫡传,有7代历史。做工之考究令人称奇,从中我们可以管窥到回族饮食文化的积淀,它是研究回族饮食与汉民族饮食文化交融的重要的历史依据,从中可以考察到“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等汉民族早已失传席面的历史渊源,是多民族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具体体现。“九碗三行子”凸显回族饮食之洁、爽、精、美的四个特征,是清真饮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研究回民族人生礼仪和宗教文化的重要平台,它凝聚着回民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中显现。它在回族民间的呈现以及发展变化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获得了新疆回族以外的维吾尔、汉等其他民族的广泛认同,有广阔的存续空间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是民族文化的优质宝藏。
现在人们吃“九碗三行子”,您不但可以体验到绚丽多姿的回族风情,也可以领略到悠久灿烂的回族文化。
“九碗三行子,吃了跑趟子”,是“九碗三行子,媒婆跑趟子”的翻版,现在这句话已经变成了“九碗三行子,吃了有面子”。
(作者:雷将)
2016年11月15日初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