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大学起酒店,眼看大学精神倒塌了

标签:
大学酒店大学精神熊丙奇形象工程物质崇拜杂谈 |
分类: 专题 |
图文 /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最近几年来,大学建豪华五星酒店,引起社会关注,看着大学校园内豪华的酒店拔地而起,大家有点恍惚:这究竟是办大学,还是在开酒店,做旅游、餐饮生意呢?
今年年初,媒体曝出,在昆明理工大学内,有一座按照五星级标准设计的文汇酒店。酒店于2011年7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客房日房价约400元到2000元不等。对此,相关工作人员说:“文汇酒店是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个必备的配套设施。主要用于接待来校交流、访问的外国政府要员,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一部分长期入住的外国留学生。人家来访问,搞学术交流,自己搞得那么寒酸,难免丢中国人的脸。”目前酒店提前建成并开始运营,而主体部分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还在建设之中。你看,大学是完全按照“教育用途”和“学术用途”来定位酒店建设的,并将其上升到了事关学校脸面的高度。
如果我国大学办学者和教育管理者,对校园酒店都持这种认识,那么,大家在恍惚中,还会眼看着大学起高楼,也在恍惚间,看着大学倒塌了。
大学有不少学术交流活动,建设相应的学术交流中心,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学术交流中心建设得过于奢华,甚至是打着学术交流旗号,却建起经营性的酒店,对外营业,这就不是为中国大学长脸,而是在丢中国大学的脸了。
“人家来访问,搞学术交流,自己搞得那么寒酸,难免丢中国人的脸。”这说法不成立。难道只有建成五星级,才会让客人感觉不寒酸?没有人会要求现在建学术交流中心,要建得十分简陋,人们反对的是铺张浪费。而认为只有建设得豪华,才能给中国人“长脸”,更彻底误解了什么是“脸面”。知名专家、学者来做交流,是来看建筑物,享受学术交流中心的一流设备的,还是赴思想的盛宴的?看到一间豪华的交流中心,突兀地矗立在大学校园中,灯红酒绿,第一时间就会让来访者倒胃口——这是大学吗?如果在这样的交流中心中,几乎没有一流水平的学术活动,而是迎来送往、吃吃喝喝,那就更丢人了。
这暴露出我国一些大学缺乏教育家治校的理念,存在“物质崇拜”、“形象工程”思想。近年来,超大规模校园、豪华校门、豪华电梯的新闻,不时从大学传出,大学对此的解释是,为服务师生同时展示大学新形象,而实质是乱花钱。我国大学近年来其实一直在叫穷,谈到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时,都说缺钱,可是在征地盖楼、迎来送往中,却一直不缺钱,大手大脚。
再就是大学并没有真正服务师生的意识,不是想着怎样把钱用好,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而是图眼前的享受,干着挥霍教育资源的事,这其实是变相的教育腐败。我国大学的形象越来越差,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大学在拿教育资源、学位资源和学术资源做“生意”,除了开店生意之外,还有“贩卖文凭”生意,交换“学术头衔”生意。对大学资源的如此开发利用,肥了当权者的腰包,糟蹋的却是教育和学术声誉。
另外,从媒体的报道看,“昆工”那家学术交流中心,五星级酒店或不是“配套”,而是主体——哪有配套已经营业,主体还在建的?这就更有必要检讨建学术交流中心的意图了。大学此举不是在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而是介入了酒店餐饮业。而事实上,有些已经落成的大学学术活动中心,就是干着酒店经营的勾当,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变成十分次要的事。如此的大学,能把办学精力集中到教学和科研中吗?早在10年前,我国高校就曾根据大学的属性,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剥离大学的非办学功能,而现在,大学不是主动在扩大经营领域吗?学校可能称酒店是由社会机构经营,可这个办在大学里的酒店,能摆脱与学校的紧密关系吗?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所有大学的酒店、学术活动中心建设,都是经过审批的。大学在建的时候,也理直气壮。有关部门也在媒体追问时,回应经过合法的审批。可以说,大学的一些形象工程,恰出在这种审批机制下,只要学校报上级部门批准,就可开工。这种决策机制,并不在意民意,而只取决于领导的喜好。因此,要让学校把钱用到办学的刀刃上,避免形象工程,防止教育资源被挥霍,就必须建立起民主管理和决策机制,在类似重大事件决策中,必须事先征求师生意见,方案需得到教职工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的同意方可通过,而不能由学校行政或个别领导拍板。可惜的是,我国大学目前缺乏这种决策机制。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