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贝塔可可ii
贝塔可可ii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69
  • 关注人气:2,4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梅兰芳:推广京剧艺术很有压力

(2011-01-20 15:50:42)
标签:

音乐

梅兰芳

尤海波

广州

京剧

《霸王别姬》

校园

分类: 专题

小梅兰芳:推广京剧艺术很有压力

 

     京剧毕竟是相对古老的艺术形式,与流行格格不入,市场小、发展空间窄。无论京剧、粤剧还是其他剧种,在我们这一代已经流失掉太多了,如果再不普及,在未来的十年,我们就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了。很多年轻人一提到这些就很拒绝,甚至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是这样。“京剧进校园”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演员,而是培养观众,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我们的国粹。

 

    所以,压力是一定会有的,无论关于生存还是发展。

 

 

文 / 苏安祺    图 / 尤海波

 

小梅兰芳:推广京剧艺术很有压力  广州80后京剧演员、京剧教师、广州“京剧进校园”推行者,被媒体称为“广州80后头号

 刀马旦”、“广州小梅兰芳”。

    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天女散花》、《红线盗盒》、《穆桂英挂帅》、《贵妃醉

 酒》、《盗仙草》等。尤海波多次在全国以及全省全市的京剧票友大赛中获奖,至今一直致力

 于京剧在广州校园的推广工作。

 

 

    赢未来  你在舞台上男扮女装,会不会模糊了对性别的界限,这会影响个人的感情发展吗?

 

  尤海波  貌似有这种可能,电影《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就是这样,但我分得很清楚。我们的前辈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在台上千娇百媚,在台下却是男子汉。可惜的是,“文革”后各大剧团戏曲院校基本都不招收男旦了,如今男旦已经凤毛麟角。当时我学戏时,别人真把我当异类。至于我扮演的角色对感情的影响,我想多少还是会有的,现在的女孩子想法比较多。

 

  赢未来  你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专业京剧演员,现在实现了吗?

 

  尤海波  我就是一名专业演员,因为我以此为生,所以应该算是实现了梦想。其实选择了京剧,就等于选择了一条非常小众的发展路线,压力还是很大的。

 

  赢未来  具体会遇到什么压力呢?

 

  尤海波  这作为80后,我当然在意个人的发展。然而,京剧毕竟是相对古老的艺术形式,与流行格格不入,市场小、发展空间窄。很多人会觉得只有老年人才看京剧,年轻人看就会被人说“老土”。所以在现今的大环境下,京剧及京剧艺人的生存是相当困难的。许多戏行的人改行离开了舞台,因为他们觉得实在生存不下去了。唱通俗或流行的,一个普通歌手唱一首歌就可能有上万元出场费;而一个戏曲演员一场下来却一千元都不到。戏曲是综合艺术,唱念做打舞、生旦净末丑,舞美化妆服饰等等,缺一不可。参加商演时,很多演出方根本就不会考虑这点,他们总以为我们很简单,衣服一穿、妆一化就能上台,但哪有这么简单?每次演出,我都要带着大包小包大箱小箱的服装道具,非常麻烦。所以压力是一定会有的,无论关于生存还是发展。

 

  赢未来  既然这是没有前途的行当,为什么会想到“让京剧进校园”?

 

  尤海波  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无论京剧、粤剧还是其他剧种,在我们这一代已经流失掉太多了,如果再不普及,在未来的十年,我们就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了。很多年轻人一提到这些就很拒绝,甚至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是这样。“京剧进校园”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演员,而是培养观众,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我们的国粹。

 

  赢未来  “京剧进校园”比你想象中难实现吗?

 

  尤海波  “京剧进校园”还要经过不断摸索,才能寻找到更好的方式。47中应该说是广州最早开始有京剧班的学校,我们在那一共带了4届学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像《小放牛》《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白蛇传·游湖》等传统经典的剧目折子,我们都有教,也发现一些好的苗子,今年因为种种原因暂时停课了。华师音乐学院设立京剧课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培养未来的音乐教师,但随着学生越来越少以及“京剧进校园”这阵风过去了,也逐步停课了。此外,中学生与大学生早已过了学戏最好的年龄,学戏很困难,我们教的时候不能以基本功开始训练,怕学生会感到枯燥从而失去兴趣,只能在教戏的过程中让他们锻炼,譬如这个戏的身段怎么做,对应这个身段教给他对应的基本功训练。然而,这些只是过程中的困难,我还有继续下去。上海京剧名家史依弘鼓励我:“希望你继续把戏教下去!”

 

  赢未来  市场接受度低,教育推广又困难重重,你觉得京剧在广州还会有未来吗?

 

  尤海波  压力很大。广州人生活节奏很快、也很务实,艺术兴趣普遍不浓。有一段时期,京剧在广州很辉煌,出现了许多京剧名角,像新谷莺、张淑云、傅祥麟、王鸿福、时世宝等等广东省内各大剧团,包括粤剧、潮剧、歌舞汉剧、木偶剧等等纷纷派出演员前来学习培训。然而到了1980年代,京剧没落了,广州京剧团也随之被撤销,京剧就此淡出了广州人的视线。如今,官方重视软实力,并大张旗鼓地建立文化强省。在政策的推动下,广州人逐渐对本土文化加以重视。但京剧还是无人问津,甚至还被贴上“外来地方剧种”的标签非常困难。现在我们演场大戏,还得向粤剧班借人、借龙套。假如单凭个人的热情和力量京剧在广州很难有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