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青:我只相信自己的眼睛

标签:
金华青巴西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呼啸的金属》洋垃圾 |
分类: 专题 |
文
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导演金华青真实触摸到底层社会的脉动和人性的温情。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拍纪录片的形式,倡导了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告诉大家要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2010年十个小人物之金华青
2009年11月25日,一部关注中国进口洋垃圾和相关产业工作人员生存状态的纪录片《呼啸的金属》在巴黎全球首映,在连续两天的展映中广受好评。2010年6月14日,这部纪录片又击败了奥斯卡获奖影片《海豚湾》,登顶第12届巴西国际环境电影节FICA最高奖。这份荣誉属于一个叫金华青的温州80后。他先后执导过《瓦全》、《柳菲的暑假》、《呼啸的金属》等纪录片,主题涉及生态环境、底层生存等领域,在国际电影节获奖15次、入围国际影展40余次。在拍摄纪录片的同时,他还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开办金华青影像训练营,既为自己培养后备力量,也为高校广告专业的教育尝试新的形式。
《赢未来》对话金华青
赢未来:从《瓦全》、《呼啸的金属》到现在的《长湖的渴望》,你为什么这样执著地关注环境问题?
金华青:“其实我知道大家最关注的是中国的社会问题,当然其中也包括环境问题,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去拍它。所以,我就以环境为背景,其实讲的还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其次,就是国内外对于环境这两个字的理解不同,国内讲的环境主要是指山啊水啊这些看得到的自然环境,但是国外讲的环境除了这层意思外还包括人文环境,这个很重要。比如讲述印第安人生存的纪录片、意大利安东尼奥尼的片子也叫做环境纪录片。这就是一个大环境的概念。”
赢未来: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你在拍摄环境题材的纪录片时,会特别关注环境中小人物的命运,为什么?
金华青:“因为本身我就是个小人物啊,你想拍大人物、官员、首富什么的,但是人家不让你拍啊。还有一个就是,我觉得跟他们在一起,你能够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生活,他们内心的挣扎等等,你都很熟悉,他们经历的所有酸甜苦辣你都能够体会得到,所以这样的故事拍出来就很有力量。”
赢未来:在国内,拍纪录片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因为观众市场和商业市场都不成熟,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金华青:“要做记录片,很重要的是必须得有钱去延续。比如说我一部片子投入十万块钱,那我至少要把片子卖到十几万块,假如只卖到五六万的话,我怎么生活啊,更不要谈怎么做下一部片子了。很多青年导演一开始在国内卖片子,也包括我,但是发现效果不好。后来,有朋友就说,你不能在小地方卖,要走出去,要到国际上去卖,要去参加影展,要把你的片子推向业界。这个问题早在几年前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的时候,大家就讨论过。我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人,但当时就有很多人反对说,你怎么那样功利啊?但是当几年后大家再聚一起时,很多人就会问“金华青,你怎么还在拍纪录片?”
赢未来:你觉得纪录片应不应该商业化?
金华青:“我觉得不是应不应该商业化,而是怎样商业化的问题。我在做纪录片的时候始终没有离开商业,一边我在拍纪录片,一边我去参加各种影展,然后卖片子,这不就是一种商业行为么!?”
赢未来:据我所知,国内很多早期拍纪录片的人都转行了,能够一直坚持下来的很少。
金华青:“现在的纪录片导演确实生存很困难,像我的话,现在是在浙江卫视,也就是说在用体制内的钱在拍我心目中的片子,这其实是一个悖论,但我希望尽量平衡这两边的东西。一方面领导觉得还比较满意,能够给台里赢得一些口碑,另一方面这个题材我自己也能接受。但是我心里清楚,这是一条很艰难的路,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啊,必须得先活下去。其实像我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纪录片人国内也是很多的,比如说湖北台的张以庆等等。”
赢未来:你觉得一部好纪录片的标准是什么?
金华青:“我们为什么要拍纪录片,就是要倡导独立思考的能力,告诉大家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谁也相信不了,只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假如说自己的眼睛都没有了,那么拍摄出来的这种片子就没有意义了。”
赢未来:能谈谈金华青影响训练营吗?目前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你的博客上透露说要放弃。
金华青:“我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我的训练方式和中国教育体制之间的矛盾。坦白讲,我们现在的大学生都没有血性了,我碰到的很多大学生,他们都很迷茫。老会问“金导演,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要不我做做看?”“金导演,我是很想做,但是我功课很忙”。像高校的广电专业的学生,他们也在做一些短片,但是这种强度和操作方式和我们是没有办法比的。现在的情况是,一个读了四年广告专业的学生,连一个十分钟的短片都剪不出来。那这种教育还有什么意义?作为这个专业的学生,出来后就是要干活的,而不是搞理论的。”
赢未来:这个问题你有了好的解决方案了么?
金华青:“我提出了一个目标,叫做影像的专业化、国际化、职业化。我和学生讲,你既然参与到这个片子中来,你就必须全身心投入,要对这个片子负责。还有就是,既然做了就要做好,相关的设备也不能太差,要达到一个水平,我就要求学校拿出一部分钱来支持他们。所谓影像国际化就是要让学生出国参加各种影展,去交流,比如我们有一个学生的作品马上就要去参加法国的环境电影节,是和杜海滨的片子一起入围的,这种训练和机会在国内高校还是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