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凭什么打动你

(2015-05-03 07:55:00)
标签:

情感

杂谈

分类: 阅读及影视观后感

清晨的阳光在背后烤着,它无论如何都已经彰显出初夏的威力。我像一只蒸锅里冒着热气的馒头,将衣裳的后背微微濡湿。这个无处可逃的早上——我的空间是多么的有限,在阳光热烈环抱中,冷静地孜孜不倦地想着一件事:我凭什么打动你!?

昨天早上一个十八九的少年看了我的《性,美到极致是空虚》后,平静坦率地对我说,我没有被打动。不想听到的话,终于被少年人不加粉饰地挑明。没有成年人的圆滑,多了人与人之间的漠然与距离感,被时空阻隔,彼此遥遥相望,那陌生地方的陌生人,陌生的表达方式——你们到底离我有多远?

我极力掩盖被他激起的波澜,摆出一副成年人才有的谦逊、接纳、虚怀若谷的姿态。另一部分的情绪却固执着——众口难调嘛。认真地打发少年人的同时,努力让一切若无其事地过去。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那句话,还是戳在某个地方,没法视而不见。我开始认真起来(处女座的那种)。

首先,这是一个好地方,不想在这里与别人交换无聊时光,毕竟,我们都想过得有意思一点。

其次,女人的嗅觉告诉我,我那略带伤感、忧郁暗淡的格调与另一端的你们蓬勃的朝气及刚刚启动人生的丰富多彩是多么不相投,格格不入。虽然坚持自己善长的风格,是必要的,但为什么一定要一成不变呢?难道别人点赞时我不是眉开眼笑吗?共鸣,是一件多么让人欢欣鼓舞人的事。

最后,我凭什么打动你,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好命题。恋爱中,朋友圈,与家人相处时,职场上,我们都渴望打动对方,得到对方的认同、肯定、好感。。。

我试图从门罗的小说里找到答案。随机地打开短小不起眼的一篇,《乌得勒支的宁静》,与主人翁进入了一段并不宁静的旅程。

“我”海伦与姐姐麦迪的故事。她们从十几岁起就开始看护罹患帕金森病症的妈妈。长期饱受病魔摧残的妈妈,她的随时求助的叫嚷,博人同情的眼泪疲劳战,各种各样琐碎的要求,及没完没了理所当然地对女儿们爱的索求,都把姐妹俩推向崩溃的边缘,少不经事的她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妹妹先离家上大学,最后姐姐因不堪重负,把妈妈送到医院,并断然拒绝了妈妈想回家的请求。一次妈妈只穿晨衣与拖鞋向冰天雪地里逃去,最后被抓回来,没多久就死在医院。海伦没有回来参加妈妈的葬礼。姐姐因为违背妈妈的意愿,十几年的看护与自我牺牲最后换来的是人们的责难和坏名声。一个不开化的小镇,它会永远记住某人五岁时尿裤子的事。麦迪,妈妈去世多年后,三十多仍不能开始新生活。

打动我的是故事的结尾,姐妹一起做甜点,妹妹试图鼓励姐姐,别内疚,麦迪。姐姐也鼓起勇气说,我要自己的生活。她说话的时候连手里的玻璃瓶都端不住,发抖,无力。玻璃瓶摔到地上,跟麦迪的生活一样支离破碎。为什么我做不到。。。麦迪最后痛苦地喊出。

我不禁要问,那种旷日持久、顽冥不化、压得人不能喘息的”道德观“,所谓的”情操“,何时才能放麦迪一马?

她故事里的"我",不是站在道德、理性高度上的范本式人物,而是跟普通人一样的“小我”,有这样那样的弱点,就像读者自己和身边人一样。但门罗不会说错或对,应该或不应该。她又是凭什么打动读者的呢?

真实感。不刻意地美化,真诚又真实地传达生活本身,不回避,它的丑与美。

自由。她给予每一个读者更大的思考空间,重新审视人们早已约定成俗的规范。

信任。难能可贵的是,她对读者最充分的信任,一切都交由你来判断吧。

理解。一种对人开放的,相互理解的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忘怀。特别是亲人朋友间不愉快的事、或者某个过失、伤害,尽量与旧时间一起流走。

舒适自然。她不灌输自己的理念,不说教,尊重你的理解。

对人性细致的观察。她的小说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复杂情节,也没有励志的成功史,只有生活,天天睁眼就身在其中的亲爱的生活,她抓住人性的微妙之处,深入人心,把笔触放大到人的一生又微缩到我们曾历经过的一分一秒。

这就是答案,虽然不是完整的,但也是可观的。这些是不是我们在处心积虑,想方设法打动别人时自己先要做的功课呢?不单是写东西,也实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门罗的圈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