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的圈套
(2015-05-07 11:10:20)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阅读及影视观后感 |
摔碎的玻璃瓶,麦迪光着脚站在玻璃渣中间,那种寸步难行,一不小心就会被割伤的危险,正是她多年来一直身处其中的困境。可是她最后喊出——我要自己的生活——为什么我做不到。小说尾声让你一下仿佛撞到G点,思潮翻滚,之前你一直被它牵着走,现在你掌握到了主动权——思考。玻璃渣刺痛了你,相似的亲情困境和痛,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罪责的幕后推手是什么?是否我们人人都有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判断,给他人不公定论呢?我们总是在谋求一种对自我有利的感情而忽略了较为中立的立场——且不说换位思考了。如果打破顽固的自我中心,是否我们会对亲人间由于责怪、埋怨、憎恨而背负的坏名声从轻发落呢?(《乌得勒支的宁静》相关内容简介在我的《凭什么打动你》一文里)
这正是我不太读心灵鸡汤的原由,现在的“鸡汤”放的是鸡精,口感好,但营养缺乏。真材实料的老火靓汤极少。反而有一类作品看似晦涩,从不刻意美化人性,用词毫不留情,设下圈套让我们掉下去,在幽深处惊奇地发现所谓好与坏背后的真相。再浮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各有所获。
耶稣在野外讲道,太阳西沉时,追随者们就要解散,各自投借食宿去。耶稣不忍心让他们空着肚子奔走。拿了自备的五个饼,掰开,给五千人吃,大家吃饱后,收拾的零碎装满了十二篮子。每个伟大的作家也像神一样,显示着画饼也能充饥的奇迹。让饥渴的灵魂饱足,懦弱者刚强,迷茫者笃定,颓废者振作。那高高在上的灵性,也悄然临到每一个潜心的读者身上,如同得到神的眷顾。
可惜这个现实的社会,连一本书也逃不出势利的掌控。中国早在2009年就有出版社以低价购买了艾丽丝.门罗部分作品的版权,但直到2013年10月获诺贝尔奖之时,都没有一家出版她的作品,当然正是利益的驱使,译林出版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2013年底出版了她的系列作品,其间还发生了一些版权的争执。她的作品早已在国外流行,我想其实国外的出版商从来都是势利的,他们比中国的更奸,只是他们更有专业的眼光吧。
所幸门罗获了奖,否则谁知道她是谁呢?读者也少不了势利,她的名气让我们见识了她,见识了她那些精练的富有张力的短篇小说。她的作品在英语市场畅销,但对于一向喜欢大手笔鸿篇巨制的中国人来说,未必能掀起一个持久的热潮。可见出版商的势利与读者的势利无不携带着中国所独有的土豪气质。
门罗小说,我不得不倍感幸运地说,仿佛是专为女性秘制无它处可寻的私家飨宴,它的主要食材再普通不过,每一位食客都耳熟能详的亲情、爱情、友情,一道道端出来都不出其右,但又各有其味,它的独到之处在于取材地点与烹饪手法。
她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于生活过的小镇,她更多地关注平凡女性的命运,亲情、爱情、友情及时生老病死主宰着她们。女性更容易受到感情冲击,每一段爱情都会带给她们夸张的快乐以及过于漫长的痛苦,亲情既幸福又不堪重负,她们想挣脱又挥之不去。女人对友情是怀疑主义者,特别对来自男人的友谊。对人性的探究,她没有禁地,幽深的隐密,外界与自我中心的矛盾,爱和背叛,与悲剧命运的抵抗或者逃离,特别是对性的描写,像流水,既不浓墨重彩,也不抽刀断水,就这么自然而然在从身边流过。
之所以在一篇篇只消个把小时就能读完的小说里长长的驻足,故事完结却并无意离去,因为我们自身人性的弱点仍在门罗设下的圈套里挣扎,好多好多故事说的不是别人正是区区在下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