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到浓时人心碎之漂泊的凡.高
(2012-05-07 09:07: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阅读及影视观后感 |
好奇心的驱使吗?后现代主义者所玩弄的镜子游戏和线圈情节指的是什么?华兹华斯的《花刺》是我在找的诗。什么是贵格教派?什么是檞寄生?什么是傅立叶教条?等等,都是在一本玄妙的书里所提到的,不用说,下一本要看的,正是这些好奇心所指。它带动着我去触及未知,就像是一滴墨汁在水中的扩散,从表面到深层。当然,我相信,这同样源于我的无知。
多有意思,我们无意漂泊,却不得停息。思维或是生存空间都不可能永远的停留在个点上,有时是思想的变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空间,有时则反之。
如果你能操纵自己的思想,并赋之艺术的形体,那很好;如果你能生活在每一天的责任与情义之中,那很好。但是千万不要养成自省这病态的习惯,若要创作出精彩的作品,或是让自己活得有意义,那就绝对没有任何所谓的不应该的事,上帝终究会照顾活得有意义的人......当我在一本书里看到这话,有种幸福感,这是不是我一直在想望的却没有成为现实的,所谓的从此不再过循规蹈矩的生活?
这句话更是凡.高作品的体现,他的漂泊的,打破常规的,出乎意料的,甚至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生活、行为、想法,正是他在创作是所体现出来的异乎寻常,自成一格,让人耳目一新。凡.高的思想活跃,从没有停滞过。就像他的足迹一样,为作品的生命力而漂泊。
荷兰的纽恩南,乡村背景和朴实的劳动者成为他笔下的主题,农妇,吃土豆的人,小教堂等等成了他创作的元素,满足了他内心一直想表现出来的普通劳动者的生活。
艺术的殿堂巴黎,凡.高不留余力地吸取大师们的精华,跟他们学习交流,不断琢磨,寻找与总结,经历了印象派的分化,重组,探索与创新,得以形自有的画风。此间还得到唐古伊老爹的帮助。他的自画像日益老练纯熟。火焰般的向日葵彰显出的力度,动感与热情,以及明亮起来的调色板,足以说明他的收获。
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呈现给画家一个色彩的天堂,盛开的鸢尾花,果园与麦田,明净的天空,金色的太阳,红色的土壤,所有一切激起画家内心闪动的光芒都一一投射到他的画中,得以生命的延伸。享受自然与艺术相融的乐趣。他的画境显得浑然博大,厚重坚定。
直到生命的尾声,凡.高的追逐艺术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我要不惜牺牲自己继续自己的战斗”,漂泊的生活削损着他的生命,又为他的艺术生涯注入了新生,所以他的画从不见一点点温驯与软弱,而是坚韧地开辟出一片片新天地。
“有些人注定要流浪,对于他们,生活永远在别处。即便艺术也不是大地的根或人的家。人的家在北布班特的原野,在津得尔特,可是人总是无法回家”可想到凡.高将自己所有的坚韧、粗犷、桀骜不羁据都表达在画上,却在内心保留着细致柔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