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2017-12-15 08:08:08)
标签:

车王坟

桃花庵开山祖师塔

万佛堂过街楼及寺址

敕建太清观记碑

冯村古井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这篇文章我曾在2013年12月发布过,不知何故现在看不到了,故此重新发布。
   冯村石龙西路与西北环线交叉的十字路口,路口西北侧有邓家坡村,村北的山坡上,有车王坟(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我未看到登记牌)。从十字路口北行转向东北,在一座新建的公厕后面有进村的路,走一段转向北到末端即到。这里原是大清铁帽子王克勤郡王的家族墓地之一,葬有第七、八、九、十代克勤郡王。克勤郡王传至第六代雅朗阿,有子恒元、恒谨,恒谨承袭了克勤郡王的爵位,后因罪夺爵,由恒元的长子尚格承袭了克勤郡王。恒元生前仅为三等侍卫,死后被追封为克勤郡王,葬于冯村西坡。现仅存宝顶一座就是恒元的宝顶。辛亥革命满清王朝被推翻,大清王爷也沦落为平民,王府败落,坐吃山空,最后一代克勤郡王宴森及后人先后卖掉财产,尔后又先后将木樨地、田村、峪口、冯村、上万等处墓地可卖的物件变卖。最后穷窘无奈做了人力车夫,克勤郡王拉洋车被社会上戏称为车王。又因宴森在民国间曾到冯村扫墓祭祖,以至连累祖上的克勤郡王的家族墓地也被人称为了车王坟。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回到十字路口,路口以西的路西南侧,有北京双吉制药有限公司(原北京第六制药厂分厂),院内为宝林寺旧址。建筑早已不存,遗迹内残存零星石构件、望柱、吐水兽等,寺碑被砌在防空洞内。解放后宝林寺原址一直被供销社占用,80年代后期被药厂使用。出土的“六道轮回造像”现存于门头沟博物馆。我在其院子南侧及西侧看到有鹅卵石砌筑的围墙,并了解到这墙已有几十年历史了,不知是否是原宝林寺的围墙。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步行或乘977公交到达终点站冯村西里,继续向西去往灰口水库。

   在灰口水库库区西侧的山坳里,一口可以打水的泉眼的西侧坡上,有一座明代古塔,那就是桃花庵开山祖师塔(为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原黑港村西北的桃花庵旧址附近,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建筑价值。为门头沟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塔。为五级六角形仿木结构实心密檐砖塔,高约 10米。塔基为双层须弥座,上枋嵌砖雕花卉图案,有菊花、百合等,下枋嵌砖雕动物图案,有六牙白象、羊、牛、虎等。上为由斗拱承托的平台,四周雕刻万字花纹,再上为三层仰莲瓣承托塔身,一层塔身正面开龛门,上嵌“开山祖塔”四字楷书石匾额,其余五面皆为砖雕菱花斜方格隔扇窗纹饰多样,富于变化。塔身上部饰云纹。从第二层起逐渐收分,五层叠檐均以斗拱承托。密檐下部为四层叠涩,檐头的瓦垄勾头滴水灵活精巧。塔刹为莲花瓣承托宝珠,整座塔造型简洁明快,秀丽挺拔。但墓塔主人是谁至今无法说清。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从开山祖师塔西面坡上的防火道向南上山,经过一座已废弃的绿窗房子转向西,防火道三岔路口转向南,再经过已搬迁的艾洼村的一棵老槐树,以及一片已无人耕种的农田,从其东南角处上行,经过南侧山石上的一个“巨石上的空佛龛”,《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艾洼村南山上有一山神庙:传说一樵夫于岭上遇虎,遂黙念山神保佑,后虎遁去,樵夫遂还愿于崖上建山神庙,但现在已空无一物。一直南行走上新修的有扶栏的旅游路以及有铺石的“万桑古道”(即万佛堂-桑峪的古道,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在铺石古道与新修的有扶栏的旅游路的交汇处,有两处“佛”字石刻,可以顺路看看,后文将详细介绍)到达万佛堂遗址。经过一座残存的石拱桥(即万佛堂老村古桥,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进入遗址院内。
   这样走有点绕远,但可以经过原艾洼村以及“巨石上的空佛龛”。方便的路是:从开山祖师塔东侧新建的沥青路立交桥沿沥青路南行约200米,转弯处向西南走上新修的有扶栏的旅游路到达岭脊处新建的“双亭”,从这里沿岭脊上行200余米,再转向南沿新修的有扶栏的旅游路以及有铺石的“万桑古道”去往万佛堂。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万佛堂即万佛寺遗址(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始建于辽代,明宣德七年(1432年)曾重修。寺址坐落在山坳之中,坐西朝东,占地约十四亩。现在,虽然庙宇已被毁,但从完整的墙体和几座殿宇遗址仍然清晰看出当时的宏大规模及精美工艺。遗址周边的花岗岩虎皮石围墙尚存,东西长86米,南北宽56米,遗址内柱础尚存,有仆地石碑二通,其一为明成化八年的“万佛寺营建记碑”,龟趺螭首。其二为明万历年间的“重修万佛寺永远常住之碑”,汉白玉石质,大字题:“十方海会丛林”,旁有字曰“万历岁次壬午吉旦立”。附近地上还有散落的赑屃和栏板等。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从万佛堂遗址沿路东行去往过街楼,路南侧有一支路向西南,进入后约30米有一处山泉(即万佛堂老村古井,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可以打水。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万佛堂过街楼(为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万历四年1576年)建造,位于万佛堂老村东口,坐西朝东,由毛坯山石砌筑,未做任何修饰,颜色与周围山体、房屋浑然一色。劵洞用规整的青石发券,并置腰线石、角柱石。此楼北依山势建石墙,其南临涧,构成封闭式关城。其楼宽6.35米,进深5.56米,高4.5米,券洞高2.95米,宽2.25米,保存完好。券洞上嵌石额,题字:“誓永不分爨”、“万历四年建造”几个字。表达了明代纯朴山民永远不分家的的心愿。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万佛堂寺址周围的山梁与山坳中隐藏着五组石刻佛字,落座于自然山石上,分为五个方向,每方各座两“佛” 字。五组字里九个“佛”字,一个“念佛”。这五组佛字表现了寺中修持者的佛教思想的高深境界,其深奥之处在于西山的九“佛”一“念”的微妙关系。万佛堂村摩崖刻石(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登记牌在“念佛”处。我认为文物部门将这里的“万佛堂村摩崖刻石”与后文万佛堂塔南侧的“万佛堂村石造像”位置放错了,应该调过来才对)与寺址的位置关系:

   北方佛字在寺址的北山后梁“龙潭台”的古道旁,距离寺址500余米。即“万桑古道”铺石段的北端(铺石古道与新修的有扶栏的旅游路的交汇处),面朝北。其北面约30米另有一处,面朝南。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中方佛字在寺址前300米东北的山梁上。从万佛堂寺北面的古道入口处稍向北有“万桑古道”的登记文物牌,牌子北面10余米,离开古道走小路东行,约30米的北侧有一块巨石,上面有一处佛字石刻,面朝西南。继续东南行,可以看到高处有另一处佛字石刻,面朝西,石刻已有损坏。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西方佛字在寺址西北山腰及上面的山梁上,地名为“大亩岔”。从寺址院内的北围墙有岔口可以出寺院,转向西(或从万佛堂寺北面的古道入口处巨石堆的南端)沿一条小路西行约200米有“念佛”,面朝东。继续沿路上行近百米有“佛”,面朝东。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南方佛字在寺址南的平台口处。从山泉打水处沿铺石古道西南行近百米,其中一处在古道由南转向东的路西侧的一块巨石(即蛤蟆石)上面,面朝北。继续沿古道向东约30米(即将登上上面的平台)的北侧坡下有另一处,面朝北。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万佛堂寺址西南方向300米有塔院(即万佛寺塔院遗址,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院内现存有塔基数座、残破的塔刹、被盗的墓穴。从山泉打水处沿去往南方佛字的古道西南行十几米,有一个岔路口,直行是去往南方佛字的,右转(转弯处右侧有两块大石)向西北方向,约20米后有一个十字路口,左行可去往南方佛字;直行或右转,均可以去往塔院(其中右转是铺石古道,走约百米后,塔院在左侧,古道一直前行,可以一直西行上山)。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东方佛字位于寺址东面的水泥路南侧的坡上(地名为“萝卜台”,又称小南沟),即从过街楼南侧的水泥路向南向上约百米的山谷内。现在其中一处已损坏不可寻,另一处虽有破损,但仍可辨认,面朝东北,采用双勾雕刻。冬天时,站在过街楼的西侧的防火道边南望,可以看到。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在万佛堂过街楼东侧20余米的北侧坡下,有“南无佛”石刻,看文章应该不属于“九佛一念”系列中的,而且以前的文章也未看到过。不知道是否是新近才发现的(看样子不是近几年新刻的)。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从过街楼向东,弯道处不要顺水泥路转弯,而是继续东行走上铺石古道,这段古道长约200米,保存尚好。古道东端下到水泥路向东去往万佛堂新村。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在已废弃的原龙凤山滑雪场北侧山坡上,有万佛堂塔(为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可以从滑雪场西面的山谷内水泥路北侧有小路攀上到达。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据考是历成祖、仁宗、宣宗三朝的国老慧进大师的舍利灵塔。塔本为六角形五层密檐式,坐北朝南,高约9米。塔基为青石雕凿垒砌而成。须弥座上为砖雕仰莲瓣三层,其上有砖砌的斗拱承托塔身,第一层塔身正面原有壶门,门额石刻“开山寿塔”,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字迹了。其余五面为砖雕装饰门与窗,窗棂有“万字不到头”、“双菱花”等装饰,塔转角处砌圆形立柱。原仅存四层,高约7米,现已修复。塔的东南侧第一层台地下面,距塔十米左右,还有残存的承露盘一座。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在万佛堂塔南侧百余米的坡下,有“万佛堂村石造像”(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我认为文物部门将这里的“万佛堂村石造像”与前文万佛堂西侧的“念佛”石刻处“万佛堂村摩崖刻石”位置放错了,应该调过来才对)。实际是一座佛像,坐西朝东,于大青石上雕出佛龛,龛中雕出佛像,佛像上端有二突出榫卯,似是上面应有其它构件。佛像高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佛头为高肉髻,面部虽损毀但仍看出宝象庄严,两耳垂肩,袒露右胸,右小臂部份残毀,左手施禅定手印,佛龛呈葫芦形,雕有莲花瓣形、龙形、璎珞、宝串等。整件雕刻堪称精品。推断其来源有二:其一可能为原万佛寺中之物,因寺已毀,不知何时村民将其移来此处,其二可能曾有人欲盗走石像,将其藏匿于此。若此佛像系万佛寺之物,则其年代可追溯至辽代。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万佛堂村附近,原有冯人寺以及盛银寺,今皆已不存。据说现在的龙凤山滑雪场就是过去的冯人寺所在的位置。盛银寺也距此不远,村里人将其叫做“剩银寺”,相传是用当年修建万佛堂所剩下的银子建成的。

另外:万佛堂附近还有小黄塔及老公坟遗址、侯忠墓遗址、唐家坟遗址(这三处皆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

 

向东出村到达环城西路那座立交桥,顺环城西路南行约400米,向西去往太清观遗址。当地村民称其为太平观。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建在山坳中,坐西朝东。原有三重大殿,第一重为灵官殿,供道教护法神;第二重为太清殿,供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第三重殿为福祉殿,供玄天上帝和皇帝万万岁的龙牌。每重殿前都有两块龟趺碑,整个道观占地约25亩。现在,只有残存的石碑以及其东侧的房屋(不知是否是原来的正殿)残墙尚存。遗址仍矗立着一块龟趺方首碑(敕建太清观记碑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我未看到登记牌)。碑青石质,通高282厘米。碑首高86厘米、宽106厘米、厚25.5厘米,云纹中二只仙鹤栩栩如生,碑额篆书“敕赐太清观记”,字迹古朴舒展,内透刚健,是明代大书法家程南云的杰作。碑身高196厘米、宽101厘米、厚23厘米。碑文为楷书,字迹清秀,很有功力。由于人为的破坏,碑文前二行已经缺残。碑文中有:“……敕赐为太清观……正统十二年九月初九日”。碑阴刻500多位捐资太监的名字。碑在一个水泥砌筑的储水池的东南角处坡下。其西侧有残存的房屋山墙,应该是原太清观的后殿遗址。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太清观的东面原有小石拱桥一座,再向东就是山门。山门是用青石雕成的,单开间,两柱一顶,仿砖木结构,像一座石牌坊。

关于那座古石拱桥,我曾看到网上的一篇2005年的对话,提到“太清观古石桥的桥洞内有一户拾荒人居住,是北京200余座古石桥中唯一有人居住的”。20093月去时,还刻意寻找了古石桥,但未找到,估计在建环城西路时已被湮没。后来在2013年初经网友勤业斋指点,看到的梁欣立先生所著的《北京古桥》一书中的图片。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关于那座石牌坊,我在20093月去时,在环城西路的西侧看到一堆土,内有散落的石构件,其中有石制屋檐以及石柱等。当时认为是从其他地方运过来,放在这里准备清理的。后来在网友西山老闫先生2009511日的博文中了解到,那就是太清观石牌坊的残件。近来又去,土堆已不存,不知被运往何处了。

回到环城西路的立交桥,从桥上东行,去往原永定山庄(又称龙凤山庄、黄花梨山庄,现已拆迁)院内的惠征墓地遗址(即承恩公墓遗址,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位于永定镇冯村南双凤山下。承恩公惠征,姓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之父。惠征生于清嘉庆十年(1805)九月,原系镶蓝旗满州,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抬人镶黄旗。祖父原任员外郎吉郎阿,父景瑞。惠征监生出身,曾任笔贴式,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郎中兼工部宝源局监督、山西归绥道道员、安微宁池太广道道员兼管芜湖关,后因太平天国攻安微之事,咸丰三年(1853)二月十五日咸丰皇帝上谕:“各该地方文武员弁,除守城殉难各员外,均有应得罪。”惠征被革职,六月病死于江苏镇江府,终年49岁。同治元年(1862)追封为三等承恩公,赐谥“端格”。惠征墓占地四十余亩,坐西朝东,背靠双凤山,东端有太驮龙碑两通,均立于光绪十七年(1891)。西行有宫门3间,宫门外有南北朝房各3间。宫门与虎皮石围墙相连接。慈禧皇太后显贵后,承恩公照祥及其弟桂祥对惠征墓地有所建设,补栽了柏树,但惠征的坟头始终为土坟,3米多高。1958年惠征的坟头被彻底平毁。墓地最醒目的标志是那两块高大的石碑,其中靠北侧的碑斜倒在碑坐旁。传说上岸村人认为碑对上岸村不吉利,伤小口,众人于夜间将巨碑拉倒。文革时墓碑被拉进生产队场院,看场院的老人将碑凿成了饮牲口槽。

惠征墓地已经片瓦无存了,永定山庄院内的西北部,有两级果树台地,就是惠征墓原址。其后面的山势,还真是“双凤呈祥”。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另外,冯村镇冯村附近的冯村新园住宅区内的自行车停车棚内,有冯村古井(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已连同“作新井碑”一同被保护。碑身砌于水泥井台中,井口被青条石覆盖,碑青石质,方首方座,碑通高1.78米,宽0.5米,厚0.14米。碑额中部上方已被磨圆,碑阳额四字,上两字不可辨,下两字为“古、人”,碑文首题:作新井碑记,落款:大清乾隆岁次壬子(下缺)。碑阴额题:“重修碑记”,碑文均为人名。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二)


   注:本文中的部分不同时期对比照片摘自网上。在此向原主人表示谢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