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坝、东风、平房的文物古迹

标签:
东坝费扬古墓碑单店真武庙东坝白衣庵、娘娘庙东坝双关帝庙常汝贵墓碑、松王坟 |
东坝、东风、平房的文物古迹
常氏墓以南百余米路西侧有松王坟(为朝阳区普查登记文物)。是清代名臣松筠的家族墓地,占地面积约30亩,现仅存原墓区数十棵古松柏,多为二级古松柏。我去时看到树林内有一块倒地石碑,是2013年5月16日在辛庄二队队部院内挖掘出,后迁至松王坟的墓区内的松筠之子熙昌(京剧大师言菊朋的曾祖父)的墓碑,碑长2.4米,宽87公分,厚40公分。方首,无碑座,目前碑阳朝上,字迹尚可辨认。首题:晋赠都统原任吏部侍郎熙昌碑文……落款为:嘉庆二十四年岁次己卯春正月建。熙昌早逝于其父。
松筠(1752~1835),字湘浦,玛拉特氏,蒙古正蓝旗人,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理藩院笔帖式出身,历任内阁学士、库伦办事大臣、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吉林将军、工部尚书、驻藏大臣、户部尚书、陕甘总督、伊犁将军、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职。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谥号“文清”。
松筠墓对面的星火西路路东侧,有一片小松柏树林,为松筠嫡传后代、京剧大师言菊朋先生(1890年-1942年)墓。现仅存一片松柏林。
乘650公交平房东口站下车,平房桥西南紧邻着五环路的平房村东部,有平房天主堂(为朝阳区普查登记文物)。始建于1932年,占地4000多平方米,曾先后用作灯泡厂、敬老院,1991年复堂,北京教区神学院迁入。1996年进行了维修与扩建,加建了钟楼。平房天主教堂等近代教堂建筑比较简朴,大都为长方形礼堂,内部由于重视讲道,讲台一般置于显著地位。建筑风格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虽然建筑平面采用了新式教堂常见的长方形,但是屋顶为中国传统的硬山顶,教堂大门开设在南侧山墙上,门顶后建钟楼,门前建有琉璃攒尖四角方亭,是基督教建筑与中国传统结合的典范之作。
乘650公交到康各庄路站下车东行,东坝郊野公园的北门内路旁,现存费扬古墓(为朝阳区普查登记文物)。原位于驹子房村(已完成拆迁,建成金驹家园)西南,驹子房小学西侧。被盗后追回,立于康熙四十一年(1703)三月十五日。两碑皆未树立,路西为费扬古谕祭碑,碑阴朝上,为满文。碑阳系汉文,分别刻康熙四十年(1702)十月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十一月七日谕祭文四道,碑文漫漶,缺字较多。费扬古墓碑在路东,满汉合璧,碑阳面上,碑首有残,碑文有损。左为满文9行,右刻汉文8行。
东坝郊野公园北门的西北方原有康各庄村,现已完成拆迁并建成了康各庄家园。村内原有始建于清代的康各庄老爷庙(为朝阳区普查登记文物)。原本要在东坝郊野公园里重建,但不知何故一直未开工。
东坝中路西侧有奥林匹克花园社区,这里原为单店村,在今奥林匹克花园的西南,有单店真武庙(为朝阳区普查登记文物)。该庙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现存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大式硬山筒瓦,箍头脊(已换新瓦),正殿金龙合玺彩画,两侧山墙及山尖绘有壁画,后山墙及屋顶后坡因年久失修坍塌露天,前脸门窗较完整。东西耳房各两间,为小式硬山箍头脊合瓦。原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在拆迁中被拆毁。该庙原为单店村委会办公室使用,因房屋年久失修,自村委会迁出后一直闲置,原院场已被居民违章加盖房屋,西耳房于2008年遭火焚毁。正殿屋面后坡坍塌,损毁严重,残破不堪。我今年夏天去时,有一位工人看守在那里,我还看到了真武庙修缮的设计图纸。那工人告我:即将开工,但只修缮正殿以及耳房,配殿暂不复建。
奥林匹克花园的用地范围内,原有“单店村奥林匹克花园公寓西安将军扎拉芬墓碑”,扎拉芬是清咸丰时期的一位将军,扎拉芬墓碑是龟趺螭首的。我在网上查到:《京华时报》(2003年5月26日第05版)曾刊登“西安将军墓碑重现东坝乡”的文章:2003年开发奥林匹克花园时,当时的扎拉芬墓碑在用地范围内,只出土了石碑,没有龟趺,石碑被移到单店大队的一处空地上。文物管理所人员称,碑将会在新开发的小区择址竖立。
但今年我去时,找遍了奥林匹克花园居住区,并访问了奥林匹克花园社区工作服务站,一位工作人员告我:从他们了解的情况来看,现在的奥林匹克花园内,无论一至四期,肯定没有“老石碑”了。由此,我认为这块碑不应该丢失,有可能被文物部门收存了。
乘公交640到达东坝,东坝街西门外路的北京一轻高级技术学校(原北京16中旧址)原为固伦和敬公主坟(为朝阳区普查登记文物)。现仅存一对石狮子,该对石狮通高1.9米,长1.4米,宽1.9米,为固伦和敬公主及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墓地仅存的瑞兽。固伦和敬公主(1731-1792),清乾隆帝第三女,母为嫡妃富察氏,雍正九年(1731),乾隆初封今位号;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逝后葬于东坝地区。据说,这座公主坟是大学士刘墉监修的,和敬公主家在京东仅有此处坟地,所以其后人死后也都陆续葬在这里。日伪时期,地方恶霸聂洪儒将公主坟盗挖,仅有驮龙碑保存完好,但碑在“文革”中亦遭破坏。
东坝公交站北面的娘娘庙街路东,有东坝娘娘庙(为朝阳区普查登记文物)。现为东坝中心小学使用,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代。该庙原为三进院落,现仅存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面阔17.35米,进深8米,屋顶瓦面已换成洋瓦,主体梁架结构未做改动,廊上有彩画,砖雕等。原庙门前现操场领操台两侧有一对雕刻精美的石刻基座,是原娘娘庙前的一对石狮的基座,长1.5米,宽1米,高1.55米,两个石狮在上世纪60-70年代被推倒埋于地下,基座东西仍留有原娘娘庙门前一对旗杆的夹杆石,而旗杆在解放北京城时被征用做了攻城云梯。原庙前有影壁,影壁前是戏台,就是现在学校操场的领操台位置,台长8.5米,宽6米。校园内还散落有原娘娘庙的石香炉座,周长2.2米,高0.5米,汉白玉长方形香炉座,长1.4米,宽1.05米,高0.35米,石鼓等石刻。
沿东坝中心小学东侧的白衣庵街北行,路东侧有白衣庵(为朝阳区普查登记文物)。始建于清代。据《1928年北平特别市政府寺庙登记》记载:坐落在东郊一分署白衣庵下坡十一号,清嘉庆五年重修,属私建。本庙面积约二亩,房屋二十六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除殿宇僧舍外学堂税局占用。庙内法物有泥天王像两尊,泥韦驮像一尊,泥白衣像四尊,铜如来佛一尊,铁香炉一个,铁钟一口,木供桌五张,另有小石碑一座,树六棵。原有门楼自然塌毁,现仅存古建山门殿1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筒瓦箍头脊,已成危房。该庙建筑残破,原为本村村委会使用,因年久失修于20世纪90年代末弃用,现为外来务工人员居住。
东坝公交站东面的东风村,有双关帝庙(为朝阳区普查登记文物),原称板桥村双关帝庙。该庙坐西朝东,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仅存一进院落,正殿三间,院内有一株古槐长势茂盛。据《1928年北平特别市政府寺庙登记》记载:坐落东郊区署一分署板桥一号的双关帝庙,建于明万历年,同治年合村重修,属公建。本庙面积约一亩,西大殿三间,北殿三间,南殿三间,北房二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合村管理。庙内法物有泥像二十七尊,铁钟一口,铁刀一个,木供桌五个,另有道光二十六年石碑一座,槐树两棵。现存伽蓝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出廊,五架梁,为硬山筒瓦大式。苏式彩画。内供新铸关帝铜站像一尊。2002年由承租人出资,对该庙进行了修缮保护。
东坝东面的三岔河村北台地上,有三岔河墓群(为朝阳区普查登记文物)。现三岔河村已基本完成拆迁,村北台地由北京东苇路物流有限公司使用。由于此地是坝河、亮马河、北小河交汇之地,形成河岔故此得名三岔河。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曾多次出土汉代砖室墓及随葬陶器。1986年5月农田基本建设时,出土十余件东汉陶器皿,其中有弦纹灰陶壶、灰陶仓、灰陶博山炉、灰陶鼎、灰陶豆等完整器物及大量灰陶片。据初步估计该地约200~300亩范围内的台地上存有汉墓群。据市文物局1989年详细探测勘察,证实地下有多处汉代墓葬遗址,其中可能有大型墓葬,汉墓占地约12万平方米。1995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朝阳区三岔河地下文物埋葬区。
三岔河村西,北小河河道以东的树林内,有一块残碑,现仅存碑的下半部分,碑阳朝上,碑文右满左汗,碑文中“瓦儿哈朱嘛喇”的字迹仍清晰可辨,瓦儿哈朱嘛喇是清初入关阀明时期的一员猛将,顺治十年三月卒,葬于东坝地区。虽然只有这半块残碑,却至少可以证明:这片树林从清初即为墓地了,这里埋葬着一位清代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