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澳高速四、五环附近的文物古迹

标签:
京港澳高速四、五环卢沟桥乡护国延寿寺和隆武碑、巴海碑供王坟、刘顺墓碑 |
京港澳高速四、五环附近的文物古迹
这篇文章介绍京港澳高速(京石高速)四、五环附近的几处文物古迹。
从地铁9号线七里庄站西北口沿万丰路向北转向西(路口处西北侧有邦泰宾馆),经望园北路至望园东路,有周庄子村瓷砖建材城,从路东侧的两座大厅之间向东,第二个小路口(第一个路口实际是大厅东侧的消防通道)北侧的南北向胡同内,有周庄子村巴海御祭碑(实际上,从望园北路北侧呼铁大厦西侧的小井南路向北转向西,北侧的胡同内也可到达)。是一座龟趺螭首石碑,碑阳为康熙三十六年孟夏所立谕祭碑文,额题“御祭”,碑文为:皇清诰封光禄大夫赐进士及第原任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议政大臣都统阿达哈哈番佐领巴公御祭文康熙三十五年三月初三日皇帝遣礼部郎中加一级董务礼祭故议政大臣蒙古都统兼三等阿达哈哈番佐领巴海之灵曰……康熙三十六年岁次丁丑孟夏谷夏长男四哥敬立
碑阴为巴海及妻艾新觉罗氏诰封碑,书于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碑额无字。
这里原有两块碑,东侧原有的巴海诰封碑,现已被运至长辛店镇吕村连山岗的石刻文物园中,这是我从网上摘出的巴海诰封碑照片,额题:钦赐,碑立于康熙十七年四月初九日。
杨海山老师《京郊清代墓碑》一书,介绍了连山岗巴海诰封碑,并认为巴海御祭碑下落不明,但实际现仍在周庄子村。
沿望园北路向西,穿过西四环南路,在丰体北路与大井中街南口交汇的路口西北侧绿地内(大井农贸市场南面栅栏外),有一块螭首石碑,坐西朝东,现存的石碑下部已被填土掩埋,看不出是龟趺、方趺还是无座。据《北京名胜古迹词典》介绍:延寿寺创建于明万历元年,当时的规模是相当宏伟的,原存有石碑两座,一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敕谕碑”,一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敕建护国延寿寺碑”,碑阴为线刻菩萨像,位于原大殿前,1984年丰台区政府把存留的两座石碑公布为区文物保护单位,存立原处。我去时看到现在这里仅存一座,碑额以及碑文漫漶不清,不知是哪一块。后来又在五塔寺石刻艺术博物馆看到一块,应该是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敕建护国延寿寺碑”,碑阴为线刻菩萨像。并且旁边还有一个空碑座,有可能是大井市场那块碑的碑座。由此推测:大井市场这块碑有可能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敕谕碑”。石碑南面的丰体北路道路中间,应该就是万佛延寿寺的旧址。
护国延寿寺原有的千手铜观音像(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铸于明代,通高
8米,神韵优美,造型美观,在铸造和雕刻上都有高度的艺术成就,据说是北京地区最高大的千手铜观音像。曾被收存于海淀区大钟寺,现已被迁至大井路南端东侧的丰体中心西南角绿地内,旁边还有一块近几年新刻的功德碑。
原大井村东与小井村西交界的地方,曾有一座黄色琉璃瓦的亭子,为清雍正皇帝建造的御制碑亭。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皇帝下令将广宁门外至小井村原有的土路修建成长达一千五百丈、宽达二丈、铺砌巨石的石板大道,花费了户部八万两银子。完工之后,雍正皇帝应官员请求题写了《御制广宁门新修石道碑文》,刻成石碑立于石板大道终端小井村路旁的御制碑亭里。30年以后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皇帝下令重修了石道,并且将石道延长了四百七十七丈抵达大井村。乾隆皇帝也题写了《御制重修广宁门石道碑文》,刻成石碑立于大井村路旁的御制碑亭里。雍正御制碑现存于五塔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乾隆御制碑则去向不明。后面的黑白照片是我从老北京网上摘出的乾隆御碑亭的资料照片。
2007年11月,在大井公交车站北侧的工地上,出土了乾隆御笔题字的“荡平归极”石匾。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得知第二次征讨大小金川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之际,决定在次年大军班师回京的必经之路大井村建造一座“凯旋门”,即将大井村石道原来的木牌坊改建成砖石牌坊,并亲笔题写了两块石匾,东面是“经环同轨”,西面是“荡平归极”。1954年因修建道路,大井石牌坊被拆除。石匾出土以后,被安置在大井公交车站北侧的一处小土坡上(在丰体南路丰体西桥南侧路西的三角绿地内),另一块“经环同轨”石匾很可能还在附近的地下掩埋着。后面的黑白照片是我从老北京网上摘出的大井石牌坊资料照片。
后经网友尚古士提示:现今,石匾已被移至位于大瓦窑村的“卢沟桥乡史规划馆”院内展出,并建亭保护。
由“荡平归极”石匾所在的三角绿地西侧的景程桥沿青塔西路向北,穿过京港澳高速大井桥,继续北行300余米,在路东侧的中石化元乾元加油站以南的绿地内,有额苏墓碑及一座庙碑,额苏墓碑是近几年出土后重新树立的,是一座龟趺麒麟首的墓碑,碑阳额题“皇清”,碑文仅为:“镶红旗護军参领额蘇之墓康熙拾叁年捌月吉日立”,碑阴无字。庙碑碑座是新配的,碑方首,额题“万古流芳”,是一座立于大清光绪十三年孟秋的合村公立庙碑。
回到京港澳高速大井桥,沿高速辅路西行,去往西道口,西道口公交站以北的路北侧坡上,有赵登禹将军墓(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赵登禹牺牲后,遗体曾和二十九军阵亡官兵就地掩埋。抗战胜利后,将遗骨重新安葬于卢沟桥畔。上世纪60-70年代期间,赵登禹烈士的墓被红卫兵挖开,烈士尸骨无存。1980年重建于卢沟桥城东关文子山,碑阳刻:“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
(1898-1937) 一九八〇年重建”,碑阴无字。
退回到大瓦窑桥,沿新建的张仪村路北行,去往梅市口路的新丰驾校,驾校的北院办公区内,有和隆武墓碑(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隆武,宁夏将军和起之子,乾隆三十七年,从护军统领明亮征金川,英勇作战,连建战功,皇帝屡诏嘉奖。四十一年,金川平,进为三等果勇侯。后任宁夏将军,移吉林将军,卒谥壮毅。和隆武家族墓位于原西南坟村,墓碑原有11通,现仅存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原任吉林将军三等果勇侯和隆武碑文”一通,是否被移动过不详(我认为有可能被近距离移动过)。坐北朝南,龟趺螭首,体量较大,碑侧亦有雕龙,碑下六块水盘至今尚存。遗憾的是碑阳额无字,赑屃颌部有残损,碑阴亦无字。碑阳碑文在《雪屐寻碑录》中无载,《碑帖菁华》中有拓片。以下是我从拓片中逐字对照,找出的繁体字碑文:
原任吉林將軍三等果勇侯和隆武碑文朕惟師中效績馳驅懐奮武之才閫外宣勤鎖鑰重提封之寄既懋勋庸於册府宜施寵錫於泉壚賁以明綸鐫(注1,原文右侧上有“山”)之貞琰爾原任吉林將軍三等果勇侯和隆武練才有素矢志惟誠卹(注2,原文右侧为“阝”)職承恩早升華于列衛將門有子覘莅事於分旂自金川申撻伐之威俾玉壘预折衝之任推鋒百戰崇勳(注3,原文
“灬”在下面)則雪外频標脱頴三军偉畧則日旁獨箸錫虎臣之顕號带礪加褒圖麟閣之英姿丹青親赞専樞特畀籍近徼之拊循大纛重移作陪京之屏翰方謂少年繼起毗倚堪资何圖微疢俄膺淪殂遽告既飭筵而將祀乃考行以書碑象厥生平諡之壯毅於戯聼鼓鼙而思將帥每嘉勇往之猷冒矢石以立功名式恊戎昭之義钦于時命勵爾後人
回到张仪村路向北至莲石东路转向东,在莲玉桥西(铁路以南)的石景山黄庄学校正门以南,原市园林局西南郊苗圃办公区(现已改为鲁谷庄园)院内的东南角处,有供王坟井亭。供王坟并不是王爷坟,指“蜜供王家”,是清末专向皇宫内院提供此类膳食的富商,其中一位后人名王海,因参与慈禧太后普陀峪定东陵工程,得了不少钱财,于是置地建坟,便有了如今这一处的供王坟。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以王海立祖,其四子中除第三子早殇外,其余依次埋在下首。坟地东院内原有阳宅,三组院落相连,共有房20余间。现只有这一大片松、柏树及一座井亭而已,亭为四方攒尖式敞亭,有槛墙,亭内的井至今尚存。周围有松、柏百余株。
莲石东路岳家楼桥南路东侧的北京西站车辆段内,有刘顺墓碑,是1997年院内施工时,挖出的一通龟趺螭首石碑。墓主为乾隆年间安西提督刘顺,龟趺目前为坐西朝东,石碑平放于其南侧,四框雕十二条游龙,与一般驮龙碑不同的是:碑阳上下的各两条游龙之间雕刻的是祥云,而不是传统的火焰珠(一般都是二龙戏珠);碑身左右的各四条行龙之间未雕祥云,而是镌刻的火焰珠。碑侧亦有雕饰,下部雕江崖海水,上部未雕腾龙而是五朵灵芝仙草。此碑的雕饰,的确是与众不同。碑阴无法看到,碑阳额篆“敕建”,碑文在《雪屐寻碑录》中有载,碑文为:御赐太子少保安西提督刘顺祭文皇帝谕祭于太子少保安西提督刘顺之灵曰……乾隆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看完刘顺墓碑就可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