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宛平城及附近的文物古迹

标签:
卢沟桥及宛平城刘秉忠墓岱王庙卢沟铁路桥永定河水志 |
卢沟桥、宛平城及附近的文物古迹
乘公交车抗战雕塑园站下车,向北穿过雕塑园,北面即为宛平城,原名拱极城。该城修建于明崇祯十三(1640)年,是当时全国最小的城池。宛平城建有高大的城墙、坚固的城堡、威严的城门。该地区虽然地域狭小,但古寺庙众多,除城墙等高大建筑外,较为著名的古建筑有:宛平城东门外北侧的龙王庙,南侧的药王庙,卢沟桥南侧的河神庙,西侧的大王庙,北侧的迥神庙以及宛平城内的兴龙寺、观音庵、城隍庙、马神庙、九神庙等数十处。这些建筑大多修建于明代及清朝前期。1937年7月,日军大举进攻卢沟桥和宛平城,除卢沟桥受损较小外,该地区有数十处古建筑被毁。宛平城墙的东南角路北侧临街墙南面,有“七•七事变”弹坑遗址: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这是“七.七事变”日军攻打宛平城时留下的弹坑。
稍向东转向北,到达宛平城东城门:该城只有东西二城门,城内主干道一条。西城门原叫永昌门,后改威严门,东城门名叫顺治门。门洞高4.5米,宽4米。1958年拆去城楼及瓮城。1984年9月25日动工重建。此次重建城楼,将城台向内延伸4.6米,城楼为木结构,二层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4.52米,进深1间5.28米,廊深1.65米,下檐出0.9米。筒瓦吻兽,雅伍墨旋子彩绘。城楼高11.68米,墙台高9.6米,通高21.28米。现在东城门的瓮城门楣上面无石匾,翁城内的城楼有石匾“顺治门”。
我在《京都胜迹》一书中看到:有一块崇祯年间御马监太监武俊刻的“修建拱极城记”的石碑,现镶嵌顺治门在翁苑内北墙上。等我到达这里才看到:这里实际是一块1987年的复制品,原件现展出于卢沟桥历史博物馆,这块石碑记载了修建宛平城的简介和工程账目(照片见本文的后面)。翁苑内的南墙上也有一块刻于1987年的“修复宛平城记”的石碑。
进东城门沿路西行,路北侧有宛平县衙:原设在顺天府积庆坊,民国十七年(1928年)迁移到卢沟桥拱极城内,拱极城始称宛平城,将卢沟桥城内河路厅、城外龙王庙各房屋作为县政府机关临时办公用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建新县衙,共计房舍六十余间。“七•七事变”后宛平县衙迁至长辛店老爷庙。由于当年日本侵略军的炮击,宛平县衙大部分房屋被炸毁,仅存正房三间。1952年7月宛平县辖区划归北京市,宛平县撤销。1984年丰台区政府公布宛平县衙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中央决定在宛平县城内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将宛平县衙旧房拆除。2004年移位复建至此。县衙的路南侧对面有卢沟驿:驿站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据明代的《宛署杂记》记载:“宛平县凡一十二铺,每铺设铺司一名”,属徭役。明代中后期的宛平县驿站“有屋数楹”。民国时期设邮寄代办所,有信柜多处,当时普通及快邮包裹等均可邮寄。为再现古城的历史风貌,2005年复建卢沟驿。
继续西行,路北侧有兴隆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丁未年(1607),清代康熙六年(1667)重修。民国后,该寺日渐衰败。原寺山门悬"兴隆寺"匾,门外两尊石狮。正殿三间,内供佛祖释迦牟尼,两侧十八罗汉。东西配殿各三间,寺中供器、钟、磬等物,在寺倒塌后,被变卖一空。1958年兴隆寺被拆毁,现现为卢沟桥第一小学,仅存大殿遗址(上有校舍建筑)和东配房三间。
兴隆寺的西侧路南,有拱极营:明王朝为保卫帝京,防御李自成进京,1638年在卢沟桥东修建了一座两开门卫城――宛平城,设兵防守这一进出京城的“畿辅咽喉”之地。清朝时,宛平城兵营称拱极营,每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卢沟祭炮活动;在宛平城内设西路捕盗同知和巡检司,并有游击营驻防。明清时期宛平城内均有驻兵,但驻兵的人数不多,规模不大。清代后期,宛平城逐步打破了单一的军营格局,相继兴建酒肆、茶楼、祭祀庙宇。为再现古城风貌,2005年对拱极营进行了部分复建。
拱极营的西侧路南有一座新建的小亭很有意思:并不大的一座四柱敞亭,屋顶居然用的是“歇山式”屋脊。
继续西行,到达宛平城西城门“威严门”,现在瓮城门楣上面石匾为“宛平城”,翁城内的城楼有石匾“威严门”。顺便在这里说一句:我在丰台榆树庄公园内,看到有一块“威严门”的旧石匾,不知是否是从宛平城西门上面换下来的石匾,此事我曾电话咨询丰台文委,回答:已经知道此事,但目前未开展研究、确认工作。而且我在在卢沟桥历史博物馆中,看到有一块 “顺治门”的旧石匾展出,却没有看到 “威严门”的旧石匾。
西行进入卢沟桥景区,在卢沟桥历史博物馆的东侧,立有几块石碑,碑北侧(即博物馆的后面),有“玉尺亭”,亭内有“刘秉忠墓地遗址”石碑,旁边有一座汉白玉武士石翁,不知是否是刘秉忠墓地的遗存。刘秉忠是邢州五杰之一,元朝的开国元勋和丞相,郭守敬的老师,元朝国号的拟定者,北京城的修建者,是著名的元代政治家、元曲作家、阴阳风水学家和建筑专家。
进入历史博物馆,馆内有大明弘治三年的重修卢沟河堤碑记的石碑、宛平城顺治门旧石匾以及抗日烈士金振中之墓,以及前文提到的复制品位于宛平城顺治门翁苑内北墙上,记载了修建宛平城的简介和工程账目的石碑及拓片。
.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建成于明昌三年(1192年)也就是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到三年,迄今已经有八百二十余年的历史。在中国建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卢沟晓月”为金代“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历史上两次被洪水冲毁,在明、清两代各重建过一次——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建;到清康熙年间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又重建,这才有了现在的卢沟桥。因此,通常所说的卢沟桥有八百余年历史,是把新旧两个桥的时间算在一起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卢沟桥,不过是康熙年间重建的卢沟桥,只有三百余年的历史。1961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十一孔不等跨连续圆拱桥,全长 212.2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约266.5米,宽9.3米。共有望柱281根,栏板279块。石狮501个(包括桥东端的2个顶狮及四座华表顶部的4个坐狮这6个,这个数字是一个很难准确说出的数字,我是从好几种说法中找出的数目最多的一个)。石狮姿态各异,美妙绝伦。桥东端桥首栏杆左右各一只石狮,桥西端桥首为左右各一只石象。桥两端的北侧共有四座石碑,东端为康熙“重修卢沟桥”碑及乾隆“卢沟晓月”碑(有碑亭);西端为康熙“察永定河诗”碑(有碑亭)及乾隆“重葺卢沟桥”碑。
岱王庙(应为丰台区普查登记文物)位于卢沟桥西头数十米的路北侧。地址为桥西街5号,当地百姓俗称它为大王庙或大庙。岱王庙整个院落占地约五亩,坐北面南。山门和戏楼融为一体,平面呈T字形布局,是一座二层硬山建筑。整座建筑用青砖对缝工整砌成,呈现了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一层中央是石拱券门,两旁及东西山墙各一长方形竖窗;二层中央是一长方形竖窗,两旁及东西山墙各一六角弦窗。庙前两旁各有一棵国槐树(今仅存西侧一棵)。穿过石拱券门到达院内,回首望去,山门殿背后的歇山抱厦戏楼赫然在目,戏楼与山门有机的衔接为一个整体。院内两座大殿尚存,只是房顶屡经改建,已无原形。前殿三开间,两边各有一棵两人方可怀抱的壮硕洋槐树;后殿亦是三开间,是岱王庙的正殿,房基明显高于前殿。东西配殿各有九间。整座院落保存基本完好。
在院内一位住户的煤棚里,存有一块倚墙侧立高大厚重的石碑。碑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所立,碑身已残。碑文记录了河道官员接受了光绪十九年(1893年)大水的教训,兴建了减水坝、金刚墙、石墩钢梁木板桥三项工程,为纪念上述三项工程的竣工,建立一座大王庙予以庆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修竣,券门门楣之上高挂“岱王庙”汉白玉匾额,庙内刻碑栽树,这就是残碑上文字记载的事情经过,也是岱王庙建立的成因。岱王庙的建成给卢沟桥地区提供了佛教活动的场所,戏楼说明了当时它是这里的文化活动中心,曾为卢沟桥地区的繁荣做出过贡献。院内住户说,还有另一块石碑被埋压在一户人家自盖的橱房之下,无法看到(这两块石碑我均未看到)。
岱王庙修成后,住有僧人,主持庙中事宜,亦是永定河河防局所在地。清末,西风渐进,新学兴起,岱王庙又先后成为高等小学堂、顺天府西路中学堂、顺天府西路师范学堂等学校。1910年—1920年,岱王庙被改成官办免费的京兆师范学校,儿童教育家孙敬修曾在1916年考入这所学校。1920年,孙敬修从京兆师范学校毕业,从此走上故事大王的人生之旅。岱王庙的京兆师范学校,为京兆20个县培养了大量的小学师资人才,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岱王庙这段文章,均摘自网友邱崇禄老师的博文,并且借用了他的石碑照片。
卢沟铁路桥:全中国人民都知道:1937年的七七事变,发生在卢沟桥。但很少有人知道:七七事变的真正具体发生地,并不是著名的卢沟桥石拱桥,而是石拱桥北面的卢沟铁路桥,原为京汉铁路(现京广铁路)跨永定河的钢桁梁桥。
该桥位于金代卢沟桥之北300米,由英国的工程师金达设计,1896年开工,1898年建成,这座桥至今已过百岁。该桥京广线中心里程5+993公里,为5号桥,全长498.84米,为复线桥,桥孔共16个,梁部结构由15个孔跨度为31.7米半穿式双线下承钢桁梁及2孔全焊式上承板梁组成,采用沉井基础,深约25米。矩形墩台,混凝土墩身。桥墩两端呈尖形,中间有门洞。此桥除要抗住永定河上洪水的破坏外,还多次经历了战争的破坏。1928年直奉战争时,第二孔桁架第一纵梁炸伤,修复后仍有伤痕可见;1937年抗日战争时,这里是战争爆发的战场,打响了战争的第一枪;1948年国民党撤退,将第11墩炸毁,11、12号桁架梁端塌落,1949年修复后,伤痕仍存。此桥原为单行上行线,1954年改为双线行车,1957年将全桥主横梁联结角全部更换;1964年桥面大修,钢梁全铲全油。
水志:即古代水尺,是用于观测河流水位涨落的标尺。此水志位于卢沟桥上游(永定河左堤)1580米。堤内底部,距离堤上有8.4米,只露出河床十二级。地面第一级,长550厘米、宽130厘米。最上一级,长286厘米、宽130厘米、高31厘米,这十二级,每级高平均32厘米。最下五级为青条石砌筑,正面与侧面都经石工打荒刻制,以上七级为花岗岩石块、条石混合砌筑,呈淡紫色。鸟瞰水志呈梯级长方形,紧靠石堤,每一级的台阶面,最宽45厘米,靠石堤倾斜而立。水志的南面,第一级长130厘米,第十一级长180厘米,倾斜往下排列,成为台阶状长方形。水志的另一侧面,上面的第五级以下,被一座挑水坝压盖,挑水坝为三角形,尖端又接跑马堤,成为一体,便于观测。据志书载,古代观测水位,水志的零点,只依当时水面的相对涨落,以某一天水位作参考,报汛时,以此时水位,相对于该天的水面涨落尺寸为准,及时报汛。
水志于1973年10月被发现,同时在水志基础槽内挖出一块宽30厘米、厚7厘米、高约70厘米,正面刻有“石景山厅”四字的小石碑。证明此处是永定河道石景山厅管辖的水志。次年加固修整。十年后又进行大堤加固,发现水志共二十四级,施工完成后将下部十级埋于河床下,上面只露十四级。2005年,上面只露十二级,可能是平整河道垫上的。
据专家考证,此水志,于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怡亲王允祥建议设立石景山厅,可能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这一年修建的。直到民国时期1919年改用现代方法观测,水志才废置不用,成为历史,此水志使用了187年。在永定河防汛、预报、监测上发挥了长期重要的历史作用。2003年10月,因建设五环路占地,此水志转交丰台文保部门管理。2004年丰台区把此水志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寻找永定河水尺,我到达了卢沟桥分洪闸东侧大堤北500余米的河床,现在这里的北面正在建设一座大桥以及地铁14号线,桥南新建了一座坡道,上面有一座小木屋。坡道南北两侧的东堤下,我未能看到水尺,估计已被坡道掩埋了。下面的照片,前两张坡道的是我拍照的,后面水尺的照片摘自网上网友“京西走马”的博文中。
后来,经网友“京西走马”老师的指点,我又一次到达这里,仔细寻找,终于看到了水尺,就在新建的坡道的北侧,被在原址新建了一座半圆形的堤坝保护了,但是水尺前的走马墙和分水被拆除了,保护得不完整了。
永定河古长条石堤(不知道是否属于丰台区普查登记文物):位于坡道南侧约
50米,即卢沟桥分洪闸东侧大堤北约500米堤墙下部,一条条排列砌筑的大长条石,每条石长
2 - 4 米不等,高
50 - 70
厘米不等,估计厚约 1
米左右(无法测量)。此条石的砌筑年代约在雍正九年(1731年),当年曾大修卢沟桥上游左石堤,可想当时把
2 - 4 吨重的大条石安放堤上,实属技术之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