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2023-06-25 19:48:29)
分类: 国内游
殷墟博物苑
进苑的这座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门”字的写法而建。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饕夔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色古香,门两側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抉,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苑门和仿殷宫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H127甲骨堆积坑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0000片,震惊了世界。最著名的有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发现于1936年,位于宫殿宗庙区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辞甲骨17000余片。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乙七祭祀坑
殷墟时期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突出表现在丧葬和祭祀制度中,在营造宫室宗庙等建筑时,要举行一系列非常祭祀仪式,借以除妖避邪,镇宅安居。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1899年甲骨文发现和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发现的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奠定了殷墟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有文字可靠的古代都城地位。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发掘的日益深入,殷墟的范围和内涵仍在不断地扩大。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乙十三基址
位于乙组基址南部,面向南,基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7.5米,南北宽9米,面积427.5平方米, 基址夯土面距地表0.4米,夯土厚0.4至1.6米,基址上发现柱础石42个,由南而北分5行排列,各行中柱础石间距平局2至3米,础石排列整齐而特殊,推测可能是栏杆而非房屋的柱础,其基址应为平台而不是房屋。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乙十三基址发掘情形(见图)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1899年在此发现占卜用的甲骨刻辞。从1928年10月13日考古发掘至今,先后发现宫殿﹑作坊﹑陵墓等遗迹﹐及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乐器和甲骨等遗物,总面积24平方公里以上。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商王为祭祀其母所铸造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侯家庄武官村,先后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南京博物院,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司母戊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口沿宽厚,轮廓方直,立耳、方腹、四足中空,是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身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致,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四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鼎身四周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底纹,其上铸有盘龙纹和饕餮纹。盘龙纹细致精巧,饕餮纹生动文威武,四面交接之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纹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两虎口含人头,鼎耳侧面饰以鱼纹。鼎足之处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整个司母戊鼎的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器文化巅峰之作的典型代表。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鼎的内腹部铸有“司母戊”三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戊”,应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为之后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巨大的青铜器,需要二三百人用七八十斤重的“将军盔”(即商代炼铜用的坩锅),协同合作才能制成。所需金属原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如此精致的铸造技术和庞大的铸造规模,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去往“商史跫音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商史跫音__商代历史文明陈列展;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序言
据文献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一个强大的商王朝。它上承国家初建的夏朝,下启礼乐兴邦的两周,延续了五百余年,是中国文明和国家形成时期的重要阶段。遗憾的是,早期文献中有关商王朝的记载过于简略,通常只有寥寥数语,又因真伪莫定、掺杂传说等原因,许多学者甚至怀疑这段历史的真实性。
我们不禁要问,商王朝是否真的存在过?如果存在过,它到底是怎样一个王朝?主宰和管理它的是些什么人?又是谁创造了这些文明,铸就了这段辉煌?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怎样的信仰?他们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
现在,让我们跟随考古学家的手铲,拂去历史的尘埃,循着玄鸟的鸣唱,走进商王朝,走进这个英雄辈出、气势磅礴的时代。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已进入了成熟阶段。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中国古代甲骨占卜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时期则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的纳贡、收贮、整治、钻凿及占卜方法、程序和卜辞的语法、辞例等形成一套严格而有系统的制度。据甲骨文记载,殷代已有专门掌管占卜和纪录的贞人,见于卜辞的贞人约有上百人。占卜涉及内容包括祭祀、天象、年成、征伐、王事等,甚至于商王游猎、疾病、做梦、生子等。商代以后,甲骨占卜逐渐失去了其显赫地位。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见证了已经消逝的商代占卜制度,为研究中国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目前殷墟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其书体虽然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亚址方尊>商代晚期青铜器
方尊口边长32.8cm-33cm,圈足边长21.4cm,通高43.9cm,足高14cm,壁厚0.5cm-0.8cm,重21.4公斤。方口外侈,束颈,深腹平底,高圈足,在方尊肩部四角,有四个圆钉头,其上套有象头。象,圆眼,长鼻上卷,长鼻之下有一锥形牙。肩部四边中部,亦有四个圆钉头,其上套有兽头。兽头似鹿,头顶有向上伸出的一对大角,角端有五个枝杈,如手掌状。颈下对龙蕉叶纹,腹和圈足饰兽面纹,肩、腹上部和圈足上部皆饰有龙纹,雷纹为地。亚址方尊不管是从器型上和工艺上都具有王的气场。首先从器型上仰视这件器物时可见八条弓型肘拱托举着一座巍峨的方型建筑。工艺上亚址方尊的铜质非常优质,经过三千三百多年土壤浸蚀居然品相完好。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甲骨窑穴展厅
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这里的村民经常在泥士中挖出一些骨片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剃头匠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的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一味中药,唤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的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遗憾,不知多少病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带字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一甲骨文 。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遗址景区内还有“甲骨文碑林”不过,我没去看,赶着去“殷墟博物馆”,这个不能错过的,一定要去看看。(下图是在网上下载的“甲骨文碑林”一角)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这里就是“殷墟博物馆”的入口;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这是入口前的甲骨文字,有谁认得吗?有位老先生告诉我是福气的“福”字。
【原创】河南深度游(16-2)殷墟博物苑__安阳市-殷都区

题外话:原本【原创】河南深度游(16)殷墟宫殿宗庙遗址__安阳市-殷都区与此篇为一篇博文,然又发生通不过现象,分成两篇各自过了,想合在一起,还是不行,只能维持了。
下一篇:走进殷墟博物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