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遍园间鸡冠花

标签:
鸡冠花青葙鸡冠与凤仙杂谈 |
分类: 植物 |
对于鸡冠花的记忆由来已久。
小时候住在外婆家,离上学的学校就几百米的路,多数会沿着老街一路走过去,会经过裁缝店、针灸店,还有做烧饼油条的小店,有时候会遇到一个老头,在弄堂的拐角处摆一个长凳,一只眼睛坏了,灰白色的,一眨一眨,总是看向天空的样子,颇有些诡异。刚刚经过,突然后面传来一声抑扬顿挫,响亮高昂的吆喝:“磨剪刀~~磨白刀”,每每把人吓一大跳。(我们家乡把菜刀叫白刀,音读bo)
一次回家路上,又远远地看到磨菜刀的老头在前面等着,犹豫了一下,便走小弄堂拐到后面,绕远了走。虽然临街,这里的房子却是有些乡村的味道,家家户户门前会有大块的空地,种满了蔬菜,家养的鸡鸭在门口乱走。然后就看到那丛鸡冠花了,在一户的篱笆旁,一旁是开得稀稀拉拉的月季。正是初秋,午后的阳光暖暖的,照在鸡冠花上,紫红色的,竟然也散发着晶莹的光芒。忍不住讶异着靠近,怎么有这么奇怪的花呀?像极了雄鸡头上的鸡冠,顶端褶皱着,摸上去毛茸茸的。
记得当时还写了篇鸡冠花的作文,又编了一个被公鸡追逐的故事。老师给全班同学读了,说:“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像颜同学一样。”心里窃喜着,便也把鸡冠花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后来读诗,更爱那句:“生羡鸡冠与凤仙。时秋华艳遍园间。”就是乡间小村门口秋日的景象啊,那么熟悉温暖。
鸡冠花:(学名:Celosia cristata L.)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80cm。夏秋季开花,花多为红色,呈鸡冠状,故称鸡冠花。花色有红色、紫色、黄色、橙色或红色黄色相间,以深红色最常见。喜温暖干燥气候,怕干旱,喜阳光,不耐涝,一般土壤要求不严,普遍庭院都能种植。鸡冠花属于苋科植物,叶子和苋菜非常像。
红黄相杂的颜色,小时候见得多,现在却很少遇到了,这个图片是在花市上拍到的。鸡冠花作为鲜切花国外非常普及,花期可以保持很长时间。
前段时间在上海的高场古镇一户人家门口看到,叶子都掰掉后的样子,很可爱啊!
鸡冠花不耐霜冻,一般到初冬,地表就枯萎了,种子黑色的小粒,会在鸡冠下扁平的部位密集着,可以自播。或者秋天收了种子,第二年春天播种,非常容易生长。
据说鸡冠花原产于非洲,不知道何时传来中国的。花草引进的历史应该也是由来已久,像大丽花等,不知道有没有人专门做这样的研究,应该很有意思。
我们常见的鸡冠花,多数都是鸡冠状的,顶端密集的花冠部分,有的会呈球状,特别像西班牙女郎的裙摆。
还有一种羽状的鸡冠花,更多是园艺种,花序羽毛状,或者像兔子的小短尾巴,色彩有红、橙、白色等,在公共绿化的花坛里更为常见。第一次见到差点不认识,这怎么也是鸡冠花呢?和印象中的差距太大。不过这种园艺种花期很长,色彩鲜艳,感觉更接近野生的“青箱”。
其实我已经有点搞不清了。。。
还有在川西乡下看到的这个品种,一条穗状,应该也是鸡冠花的一种吧。
青箱:学名:Celosia argentea L.
别名:野鸡冠花、百日红、狗尾草。同属于苋科的一年生草本,高0.3-1米,花期5-8,田野里经常见到,粉紫色的花序,野趣且美丽。
至于这个品种,长得很乡村,特别野,应该还是鸡冠花,却类似青葙了。
古人有不少写鸡冠花的诗句,大多从色彩和形象入手。其实有点无聊啦!
宋人孔平仲 :“幽居装景要多般,带雨移花便得看。禁奈久长颜色好,绕阶更使种鸡冠”。
唐代罗邺:“一枝浓艳对秋光,露滴风摇倚砌旁。晓景乍看何处似,谢家新染紫罗裳”。
宋代赵企:“秋光及物眼犹迷,着叶婆娑拟碧鸡。精彩十分佯欲动,五更只欠一声啼。”
宋人钱熙:“亭亭高出竹篱间,露滴风吹血未干。学得京城梳洗样,染罗包却绿云鬟。”
元人姚文奂:“何处一声天下白,霜华晚拂绛云冠。五陵斗罢归来后,独立秋亭血未干。
明代解缙:“鸡冠本是胭脂染,今日如何浅淡妆?只为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
清人张邵 :“斗风有胄红缨乱,啼月无声翠羽垂。”
不过明朝仲弘写的:“方其炎蒸甫歇,金风乍飓,群株炫采,烂焉盈枝。尔乃瘦梗寒条,较芙蓉而更寂;疏根朗叶,对篱菊其多思。似班姬退处夫长门,如判萝幽闭乎西施。迨夫青霜降兮木落,白露漂兮草萎。众卉兮凋谢,尔独映乎条枚。凉飙凛凛兮,摧之不能摧;风霰飘零兮,欺之不可欺。尔于是强项独发,傲骨生姿。朱紫奋采,黄白争奇。”还有点意思,换了我们今天的标准,有景物描写,有抒情,算是好作文。
那句“生羡鸡冠与凤仙。”则出自宋代《鹧鸪天·生羡鸡冠与凤仙》,作者不知名。
生羡鸡冠与凤仙。时秋华艳遍园间。
自怜生日悲生事,搔首吴江载月船。
休身外,且樽前。喜君文彩锦相鲜。
青云贻我长生曲,唤醒凄凉乐暮年。
宋代曹勋的《山居杂诗九十首》也是把鸡冠和凤仙放在一起。
鸡冠与凤仙,早种近阶砌。
夏秋无花时,类能作幽致。
鸡色惟青紫,凤蕊杂红翠。
来年不待种,罅隙自苗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