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荷兰健康科普文化杂谈 |
分类: 医路如荷 |
从李冰冰事件可以看到,在国外看急诊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很幸运在荷兰住了这么些时间,并没有去过急诊,因为在荷兰看急诊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刚到荷兰的时候有个一起住宿舍的小伙子崴脚了,却一直不敢去离家不到一公里的鹿特丹医学中心急诊。一直到脚踝肿得像个包子,也只是在家里休息冰敷。当时我刚到荷兰,非常不解:情况这么严重,医院那么近,为什么不去医学中心集镇看病?
但在荷兰呆的时间长了,也就慢慢了解了。在荷兰去大医院的急诊并不是想去就能去的。这话对我们而言听起来可能很稀奇,但在荷兰可是要万分小心的事情。
后来我自己的朋友崴脚了我才知道在荷兰要是崴脚了应该如何正确的在荷兰看病。首先,如果只是崴脚,而并非严重的开放性骨折之类的严重外伤,那么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打电话给自己的家庭医生——而不是自己直奔大医院急诊室。如果家庭医生觉得没事儿,或者医生觉得问题不大,在家庭诊所就能够解决,那么你就不能去大医院的急救室治疗;相反,如果家庭医生觉得情况很严重,必须要尽快去专门的医院进行诊治,那么你就能被很快送到附近医院的急诊进行相应诊疗。
我朋友当时在家庭医生那里看了之后发现尽管没有骨折,但韧带损伤还是比较严重,因此家庭医生开了转院信之后他就很快被送到了附近的急诊。在大医院的急诊室的诊疗其实跟我们中国很像:等待叫号,医生首诊,做检查,等结果,再次诊治……
其实大家很快就能发现,其实荷兰急诊的运行模式跟我们国内的模式其实差异并不大,最大的差别在于:很多没有生命危险的病人在去急诊前需要让家庭医生批准才行。
可别小看这一道批准程序,这对于提高急诊效率并且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来说却是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家如果去过国内大医院的急诊的话或许可以回想一下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人群吵杂,队伍冗长,永无止境的等待和医生以及其他病友们焦躁的情绪……进入急诊就仿佛有无数蜜蜂在头边嗡嗡环绕。但归根到底一个词语概括——人多。
人多是因为真的需要大医院急诊救治的重病人多吗?并非如此。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国内的急诊日常工作还是应付极为常见的简单伤害,而这些伤害其实根本不需要来大医院治疗。有些是校医院、社区医院完全能够搞定的,例如简单的伤口处理)。有些甚至都不需要急诊治疗——急诊医生最郁闷的就是病人走进诊室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门诊号挂不到了所以来问问您……
其实作为那些受小伤而来了大医院的患者,在大医院能够得到诊治的话自然是好的。目前国内的急诊制度对他们而言,至少不会让他们吃亏。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则不一样了……那些真正出现了严重伤害,需要在大医院急诊才能够及时救治的病人,很可能因为医生资源被那些小毛小病所消耗,而耽误了治疗,错过诊治疾病的最佳时机。
在荷兰鹿特丹医学中心工作的这几年里,尽管我没有在急诊轮转过,但每次去那里似乎都只有一两个病人。一开始我还误以为这是因为荷兰人实在太少,没有病人呢。后来才知道,因为家庭医生帮着筛掉了很多不需要来大医院的患者,使得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救治那些重病人。在那里的大夫告诉我,如果有病人来了,他们是一个团队轰上去开始抢救。我就曾亲眼见过在医学中心的停机坪上直升机刚停稳,把病人运下飞机之后一个团队就冲上去对患者进行抢救——动作场面和我们电影电视里看到的那些欧美医学剧中所描述的一模一样!
大家可能又要问:如果荷兰病人即便是小问题也非要去大医院看又怎样?医院又不能拒绝诊治的咯。
针对这个问题,荷兰人还是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医保拒付。因为荷兰的医疗支出都是由商业保险覆盖,因此不难想象保险公司对浪费医疗资源会无比深恶痛绝——这会直接减少他们的收益。而急诊这种可能瞬间花掉大量钱的地方,保险公司更是时刻紧盯着。简单来说,如果最后发现病人去急诊看了一个不是急诊该看的病,那医疗保险就肯定会拒付,病人就会自己面对极度高昂的医疗费。
多么高昂呢?刚进急诊门,诊疗费就已经几千人民币了。如果全部自费的话,很可能一次急诊就能花掉患者几万块人民币。要知道荷兰人可是习惯了保险覆盖医药费,也就是看病不花钱的!面对这样的天价账单,那些想要硬闯大医院急诊的勇士们恐怕也得要三思而后行了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