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普健康荷兰养老文化 |
分类: 医路如荷 |
尽管我所工作的医院也是全荷兰有名的大医院,但病房里除了病人往往只有一个陪护,而且很多时候陪护的并非子女,而多是同样年迈的老伴儿。
http://s10/bmiddle/001TW15Zzy6XXAkHxmp99&690
不知为何,每每看到荷兰病房里的老夫妇时就会想起一句话: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么想实在不对,或许因为我实在是离不开中国人思维。
在国内的医院里,大多数老年人看病都有家人,特别是子女亲戚陪同。一些近郊县医院转来的病人,来看病的时候往往是组团而来。一个病人有七八个亲戚伺候,每个亲戚都想陪着老人,因此有时候病房管理起来就很难。
但不得不说,目前在中国很多大医院看病确实仍需要这种“孝”。大医院人手总是不够,而且挂号、排队、缴费、检查,看一个病简直跟定向越野一样麻烦,因此需要家里人给予照顾。
但我也看到,这份“孝”并不是每一个老人都能享受,或者说不是每一个儿女都能做到。
在北京的大医院里,还能看到另一种老年病人。他们往往都是知识分子,有些甚至还是大学的教授。但他们来看病的时候却多是只身一人,或是由同样年迈的老伴儿陪伴。问他为何没有年幼家人陪伴,很简单:自己孤身一人大学考到北京从事科研,儿女成才后纷纷出国,只留下年迈的夫妇相濡以沫。儿女只有每年回国的时候才能回家探望老人,其他时候更多地只能在电话的另一头送来来自大洋彼岸的问候与关心。
每次在急诊遇到那样的老人,总令人感慨不已。有人说:这些人生孩子有什么用?养儿防老有什么用?
毕竟现代中国已经脱离了那时候氏族群聚的生活,很难再做到每日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如果武断地用道德大棒要求每个孩子无论身在何处只要父母患疾必须亲身尽孝,怎么说都有些强人所难了。
跟荷兰比起来,不难发现其实老人看病不需要子女亲身陪护的原因在于这里的专业医务人员相对国内而言还是很多的,因此他们可以代替病人子女去完成很多陪护、照顾的工作,子女们可以放心地把家人交托给医院。而且这份“专业”有时候比“孝”对治疗疾病更有效。在荷兰社会里,专业医疗服务能够部分取代我们所熟知的那种“孝”,这对于解决我们转型期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不是也可有所参照呢?
只是目前来看这份“专业”在国内几乎还是稀缺的。大多数医院里能找到的护工仅停留在家政服务水平,并不能给病人真正专业的医疗看护。只在极少数团队中,我看到过护工在专业护士的指导下给患者做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
或许是我太心急了吧,毕竟在大多数老人看病还是儿女陪伴的状况下市场或许还没有嗅到人们对于这份专业的需求。但我承认我真的很心急,因为我也是漂流异乡远离父母。我急切希望将来如果有一天我的父母长辈因疾病需要住院,我能找到比我更专业的人同我一起照顾他们,这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老有所依”。

加载中…